成语拼音:míng rén bù zuò àn shì
成语解释:心地光明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
成语出处: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29回:“这伙计既到上海之后,心想不要把他冒冒失失的一告,他其中怕别有因由。而且明人不作暗事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为人的准则
繁体字形:明人不作暗事
英文翻译:A wise man does not do secret things
明:1.明亮(跟“暗”相对):明月。天明。灯火通明。2.明白;清楚:问明。讲明。分明。去向不明。3.公开;显露在外;不隐蔽(跟“暗”相对):明说。明令。明沟。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4.眼力好;眼光正确;对事物现象看得清:聪明。英明。精明强干。耳聪目明。眼明手快。5.光明:弃暗投明。明人不做暗事。6.视觉:双目失明。7.懂得;了解:深明大义。不明利害。8.表明;显示:开宗明义。赋诗明志。9.明明:你明知道他不会,干吗还要为难他呀?10.次于今年、今天的:明天。明晨。明年。明春。11.朝代,公元1368—1644,朱元璋所建。先定都南京,永乐年间迁都北京。12.姓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作:[zuò]1.劳动;劳作:精耕细作。作息制度。2.起:振作。枪声大作。3.写作;作品:著作。佳作。4.假装:作态。装模作样。5.当作;作为:过期作废。6.进行某种活动:同不良倾向作斗争。自作自受。7.同“做”。[zuō]作坊:小器作。
暗:1.光线不足;黑暗(跟“明”相对,下同):太阳落山了,天色渐渐暗下来。2.隐藏不露的;秘密的:暗号。明人不做暗事。3.糊涂;不明白:暗昧。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。4.(颜色)浓重,不鲜明:暗紫。暗绿。
事:1.事情:国事。公事。2.事故:出事。平安无事。3.职业:谋事。4.关系;责任:回去吧,没有你的事了。5.从事:大事宣传。6.侍奉;伺候:事亲。不事王侯。
“明人不作暗事”这句成语,乍一听像是江湖侠客的台词,但仔细琢磨会发现,它其实藏着现代人也能用上的处世智慧。咱们先举个职场例子:同事A发现公司流程有漏洞,可能带来损失,他选择直接向主管说明情况并提出改进方案,而不是私下利用漏洞谋利。这种行为既保护了公司利益,也让自己免于陷入道德困境——这不就是“明人不作暗事”的现实写照吗?
有人可能会问:“光明磊落会不会吃亏?”其实这个成语的关键在于“选择”。比如在网购时收到商家多发的一件商品,主动联系退还还是悄悄收下?选择前者看似损失了小利,但建立了诚信口碑,反而可能获得商家额外优惠。这种“看得见的损失”和“看不见的回报”,正是成语背后隐藏的人生算法。
再举个家庭场景:孩子不小心打碎花瓶,是悄悄粘好还是主动承认?有位家长分享经验:“我告诉孩子,犯错后第一时间告诉我,会比撒谎获得更轻的‘处罚’。结果他现在连数学考砸了都敢直接找我分析试卷。”这种教育方式恰好印证了“明人”思维——坦诚带来的信任增值,远超过逃避带来的短暂安全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不等于“不懂变通”。就像疫情期间有人隐瞒行程信息,看似维护隐私实则危害公共安全;而主动报备者虽然麻烦,却保护了更多人。这里的分水岭在于:你的“明”是否建立在兼顾他人权益的基础上?现代社会需要的“明人”,是既保持透明度又能把握分寸的聪明人。
观察身边那些活得坦荡的朋友会发现,他们往往有个共同点:把精力用在创造价值而非掩盖问题上。就像程序员发现代码漏洞主动上报,比藏着掖着等出事再补救更显专业。这种“明人哲学”正在被更多领域认可——毕竟在摄像头遍布的今天,与其战战兢兢遮掩,不如大大方明做事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下次遇到两难选择时,试着问自己“如果这件事被公开讨论,我是否能坦然面对?”这个简单的自问,或许就是践行“明人不作暗事”的最佳起点。毕竟,活得敞亮带来的心理自由,才是这个快节奏时代最珍贵的隐形资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