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 shēn fěn gǔ
成语解释:齑:碎。指粉身碎骨
成语出处:明 王守仁《辞封爵普恩赏以彰国典疏》:“臣世受国恩,齑身粉骨,亦无以报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粉身碎骨
繁体字形:韲身粉骨
英文翻译:Bone powder
齑:1.捣碎的姜、蒜或韭菜的细末。2.细;碎:齑粉。
身:1.身体:身上。转过身去。身高五尺。翻了一个身。2.指生命:奋不顾身。3.自己;本身:以身作则。身先士卒。身临其境。身为领导,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。4.人的品格和修养:修身。立身处世。5.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:车身。河身。船身。机身。6.用于衣服:换了身衣裳。做两身儿制服。
粉:1.粉末:面粉。藕粉。花粉。把绿豆磨成粉。2.特指化妆用的粉末:香粉。涂脂抹粉。3.用淀粉制成的食品:凉粉。粉皮。4.特指粉条或粉丝:绿豆粉。菠菜炒粉。5.变成粉末:粉碎。粉身碎骨。石灰放得太久,已经粉了。6.粉刷:墙刚粉过。7.带着白粉的;白色的:粉蝶。粉连纸。8.粉红:粉色。粉牡丹。这块绸子是粉的。
骨:[gǔ]1.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、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:骨头。骨骼(全身骨头的总称)。骨节。骨肉(a.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,亦称“骨血”;b.喻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的关系)。骨干(gàn)。2.像骨的东西(指支撑物体的骨架):伞骨。扇骨。3.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:骨力(a.雄健的笔力;b.刚强不屈的气概)。风骨(古典文艺理论术语,指文章的艺术风格,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)。4.指人的品质、气概:侠骨。骨气。[gū]1.〔骨朵儿〕尚未开放的花朵。2.〔骨碌〕滚动(“碌”读轻声)。
“齑身粉骨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,但它背后藏着怎样的含义呢?举个例子:一位消防员冲进火场救人时,同事感慨道:“他这是齑身粉骨也要完成任务啊!”这里的“齑身粉骨”并非字面意义的“粉碎身体”,而是形容一种不顾自身安危的奉献精神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成语现在还有实际使用场景吗?其实在生活中,我们常用它描述那些默默付出的群体。比如疫情期间,医护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连续工作十几小时,家人心疼地说:“你们这样齑身粉骨地拼,身体怎么受得了?”这种表达既点明了他们的艰辛,又暗含敬佩之情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齑身粉骨”和“粉身碎骨”有何区别?前者更强调主动的自我牺牲,后者多指被外力摧毁。比如武侠剧中,主角说“我愿齑身粉骨守护门派秘密”,这里的选择是出于忠诚而非被迫。
个人认为,这类成语的存在提醒我们:语言中藏着古人对价值观的凝练表达。当年轻人用“燃尽自己”形容工作状态时,其实和“齑身粉骨”有着跨越时空的呼应。只是现代人更倾向于用轻松的方式谈论沉重的话题,这或许也是语言演变的必然吧。
下次看到有人为理想全力以赴时,不妨观察他们的状态:实验室里熬夜的研究员,烈日下维护古建筑的手艺人,他们的坚持或许正是“齑身粉骨”在当代的生动注脚。语言的生命力,本就藏在这样的日常细节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