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ǔ yǔ bù hé
成语解释:龃龉:上下牙齿不相配合。喻意思不合,有分歧。
成语出处:宋·陆游《贺吏部陈侍郎启》:“然贤能之进,常龃龉而不合,亦稀阔而难遭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意见不合
繁体字形:齟齬不合
英文翻译:Discord and discord
龃:上下牙齿不相对应,比喻意见不合,相抵触:双方发生龃。也作铻。
龉:见〔龃龉〕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合:[hé]1.闭;合拢:合眼。笑得合不上嘴。2.结合到一起;凑到一起;共同(跟“分”相对):合办。同心合力。3.全:合村。合家团聚。4.符合:合情合理。正合心意。5.折合;共计:一公顷合十五市亩。这件衣服连工带料合多少钱?6.应当;应该:理合声明。7.旧小说中指交战的回合:大战三十余合。8.在太阳系中,当行星运行到与太阳、地球成一直线,并且地球不在太阳与该行星之间的位置时,叫做合。9.姓。10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“閤”[gě]1.容量单位,10勺等于1合,10合等于1升。2.量粮食的器具,容量是1合,方形或圆筒形,多用木头或竹筒制成。
“龃龉不合”这个词听起来文绉绉的,但它描述的场景其实很常见。比如同事讨论方案时,一个人坚持用传统方法,另一个人非要尝试新技术,谁也说服不了谁,这种“卡壳”的状态就是典型的龃龉不合。
有人可能会问:龃龉不合和普通争执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矛盾是否带有持续性的“摩擦感”。比如装修房子时,夫妻俩在选沙发颜色时拌嘴,如果只是短暂意见不同,不算龃龉不合;但若是关于孩子教育理念的分歧持续三个月都无法调和,就像齿轮咬合不顺畅,这才是成语描绘的状态。
我曾在跨部门合作项目里见过真实案例。市场部想用夸张的广告语吸引眼球,法务部坚决反对风险表述,双方在会议室僵持两周。这种拉锯战不仅消耗精力,还让项目进度像生锈的自行车链条一样卡顿。后来通过引入第三方协调,双方才找到折中方案。
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龃龉不合的困局?观察发现,很多冲突源于“立场固化”。就像两棵相邻的树,枝干非要往相反方向生长,难免互相剐蹭。有个有趣的解决办法是“换土栽培”——通过调整共同目标,让双方重新找到生长方向的一致性。
生活中遇到龃龉不合的情况不必焦虑。上周邻居因为空调外机位置和我争论,我们各自画了设计图对比,发现把外机往左移30厘米就能同时满足采光和散热需求。有时候,冲突本身就像砂纸,虽然摩擦时不舒服,但最终能把粗糙的棱角打磨圆润。
与其害怕观点碰撞,不如把龃龉不合看作关系升级的必经之路。团队决策时,我会有意安排持不同意见者先发言,就像小提琴调音时需要反复拧动弦轴,虽然过程有杂音,但最终能奏出和谐乐章。关键不在于消灭差异,而在于找到让不同声音共鸣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