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ù hé shí jì
成语解释:指想法、计划等不现实
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》:“凡是主观主义的,不合实际的,都是错误的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虚幻的想法
繁体字形:不合實際
英文翻译:Impractical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合:[hé]1.闭;合拢:合眼。笑得合不上嘴。2.结合到一起;凑到一起;共同(跟“分”相对):合办。同心合力。3.全:合村。合家团聚。4.符合:合情合理。正合心意。5.折合;共计:一公顷合十五市亩。这件衣服连工带料合多少钱?6.应当;应该:理合声明。7.旧小说中指交战的回合:大战三十余合。8.在太阳系中,当行星运行到与太阳、地球成一直线,并且地球不在太阳与该行星之间的位置时,叫做合。9.姓。10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“閤”[gě]1.容量单位,10勺等于1合,10合等于1升。2.量粮食的器具,容量是1合,方形或圆筒形,多用木头或竹筒制成。
实:1.内部完全填满,没有空隙:实心儿。把窟窿填实了。2.真实;实在(跟“虚”相对):实话。实心眼儿。实事求是。3.实际;事实:失实。名实相副。4.果实;种子:芡实(鸡头米)。开花结实。5.姓。
际:1.交界或靠边的地方:边际。天际。2.彼此之间:国际。3.时候:值此之际。4.适逢其时;正当:际此盛会。5.中间;里边:脑际。胸际。
话说回来,咱们平时用成语的时候,有没有遇到过“驴唇不对马嘴”的情况?比如有人把“画蛇添足”用在夸人勤奋的场景里,那场面简直像拿熨斗烫冰块——完全不对路子。你懂的,成语用错了地方,轻则闹笑话,重则耽误正经事。
举个栗子,“守株待兔”这词儿,本意是讽刺不劳而获的懒汉。但要是有人开会时说:“咱们得守株待兔等客户上门”,这不就跟让鱼爬树一样离谱吗?这时候得自问:为啥这种用法有问题?说白了,现代商业讲究主动出击,被动等待只会让机会溜走,拿农耕时代的思维套在互联网时代,可不就是刻舟求剑嘛!
再比如“掩耳盗铃”这个典故,原本是形容自欺欺人。可要是有家长跟老师说:“我家孩子考试作弊是掩耳盗铃的行为”,这话听着就怪怪的。问题出在哪?核心在于混淆了行为主体——盗铃的是小偷自己,而作弊的学生分明是在欺骗他人,这就像把西红柿炒蛋说成川菜代表作,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。
话说回来,我倒是觉得某些成语被误用反而挺有意思。拿“七月流火”来说,字面看着像形容天气热,实际上人家本意是指天气转凉。要是有人大夏天发朋友圈说“七月流火热得受不了”,这种反差萌反而让人印象深刻。不过话分两头,专业场合还是得较真,毕竟语言准确性就像炒菜的盐,放错了整道菜都得砸。
最后唠点实在的,咱们用成语就像玩拼图,得找准合适的位置。与其硬凹生僻词汇,不如把常见成语用得恰到好处。就像老话说的“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”,语言这玩意儿,终究是沟通的工具,能让对方听明白才是硬道理。下次遇到拿不准的成语,多查查典故背景,保准比生搬硬套强百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