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ù hé shí yí
成语解释:时宜:当时的需要或时尚。不符合当时的形势或社会潮流。
成语出处:东汉 班固《汉书 哀帝纪》:“朕过听贺良等言,冀为海内获福,卒亡嘉应。皆违经背古,不合时宜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形容与时代潮流不合的事物
繁体字形:不合時宜
英文翻译:be inopportune or inappropriate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合:[hé]1.闭;合拢:合眼。笑得合不上嘴。2.结合到一起;凑到一起;共同(跟“分”相对):合办。同心合力。3.全:合村。合家团聚。4.符合:合情合理。正合心意。5.折合;共计:一公顷合十五市亩。这件衣服连工带料合多少钱?6.应当;应该:理合声明。7.旧小说中指交战的回合:大战三十余合。8.在太阳系中,当行星运行到与太阳、地球成一直线,并且地球不在太阳与该行星之间的位置时,叫做合。9.姓。10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“閤”[gě]1.容量单位,10勺等于1合,10合等于1升。2.量粮食的器具,容量是1合,方形或圆筒形,多用木头或竹筒制成。
时:1.时间(对空间而言):时空观念。2.时代;时候:古时。唐时。战时。3.时间单位。旧指时辰,现指小时,即一日(一个昼夜)的二十四分之一。4.指规定的时间:按时上班。过时作废。5.季节:四时如春。6.现在的;当时的:时事。时兴。7.时俗;时尚:入时。8.副词。时常:时时。时有错误。9.有时候:时阴时晴。10.时机:不误农时。
宜:1.合适:相宜。适宜。权宜之计。因地制宜。2.应当(今多用于否定式):事不宜迟。3.当然;无怪:宜其无往而不利。4.姓。
哎哟,你说成语用得不合时宜?这事儿可太常见了!比如有人开会时张口就来:“咱们这项目啊,真是守株待兔,客户肯定自己找上门!”(敲黑板)这成语原本讽刺的是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,放到现代商业场景里,活脱脱成了“摆烂式销售”,你说甲方爸爸听了会不会当场翻白眼?
这时候问题来了:为啥成语总被用错地方?说白了,很多人光记字面意思,没琢磨透背后的文化基因。举个栗子,有人夸朋友穿搭时髦:“你这身衣服真是鹤立鸡群!”乍听挺美,其实原意是“出众到被群体孤立”——你品,你细品,这到底是夸还是损?
不过话说回来,语言本就是流动的。我倒是觉得,有些老成语可以旧瓶装新酒。比如“对牛弹琴”,现在年轻人拿来吐槽甲方听不懂人话,反而特别传神。但关键得看场合,要是跟老教授讨论学术时这么用,怕是要被当场纠正三小时典故出处。
说到这儿,突然想起个真实案例:去年参加婚礼,司仪激情喊麦:“祝新人破镜重圆!”现场空气瞬间凝固。原意是“分离后复合”,用在婚礼上简直堪比给新车贴“事故二手车”标签。所以说啊,用成语就像穿汉服——形制要对,场合更要配,否则分分钟闹笑话。
依我看,咱们既要允许语言创新,也得守住文化底线。下次用成语前,不妨先问自己两件事:这个典故从哪儿来?我要表达的情绪往哪儿去?搞明白这两点,至少能避开80%的翻车现场。毕竟语言是活的,但文化的根,咱们得给它浇浇水不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