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óng pán hǔ fú
成语解释:雄踞貌。
成语出处:郭小川《夜进塔里木》诗:“看吧看,那一群庞然大物——黑压压,龙蟠虎伏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雄健的事物
繁体字形:龍蟠虎伏
英文翻译:Crouching dragon and tiger
龙:1.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,身体长,有鳞,有角,有脚,能走,能飞,能游泳,能兴云降雨。2.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,也用来指帝王使用的东西:龙颜。龙廷。龙袍。龙床。3.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的图案的:龙舟。龙灯。龙车。龙旗。4.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,如恐龙、翼手龙等。5.姓。
蟠:屈曲;环绕:龙蟠虎踞。
虎:1.哺乳动物,头大而圆,毛黄色,有黑色横纹。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,性凶猛,力气大,善游泳,不善爬树,夜里出来捕食鸟兽。通称老虎。2.比喻勇猛威武:虎将。虎虎有生气。3.露出凶相:虎起脸。4.姓。5.同“唬”。
伏:1.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;趴:伏案。伏在桌子上。2.低下去:起伏。此起彼伏。3.隐藏:潜伏。伏击。昼伏夜出。4.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统称;伏天:入伏。初伏。三伏天。每伏十天。5.屈服;低头承认;被迫接受:伏诛。6.使屈服;降伏:降龙伏虎。7.姓。8.伏特的简称。1安的电流通过电阻为1欧的导线时,导线两端的电压是1伏。
“龙蟠虎伏”到底是个啥意思?简单来说,它常用来形容地势险峻或人物深藏不露的状态。比如你站在一座高山的半山腰,眼前是蜿蜒的峭壁和隐蔽的深谷,这时候用“龙蟠虎伏”来形容地形再贴切不过了——既有龙的盘踞之势,又有虎的潜伏之态。
那这个成语能用在人身上吗?当然可以!比如在职场上,有个同事平时低调寡言,关键时刻却总能提出突破性方案。这时候可以说:“他平时像龙蟠虎伏一样不显山露水,但肚子里全是干货。”这种反差感正是成语的妙用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词和‘卧虎藏龙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两者都强调隐藏实力,但“龙蟠虎伏”更侧重环境与状态的结合。比如描述某创业公司:“别看现在办公室藏在居民楼里,完全是龙蟠虎伏的架势,听说他们正在憋大招呢。”这里既点出了隐蔽的环境,又暗示了蓄势待发的状态。
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形容“厚积薄发”的状态。就像春天播种前翻土施肥的过程,表面平静却暗含生机。比如我们常说的“某某行业正在龙蟠虎伏”,其实是在说这个领域即将迎来爆发期。这种表达比直白的“蓄势待发”更有画面感。
生活中其实处处可见“龙蟠虎伏”的影子。比如小区门口总晒太阳的老大爷,某天突然用流利英语给外国游客指路;又或者街角不起眼的小店,藏着米其林级别的私房菜。这些场景都在提醒我们:表面的平静之下,往往藏着意想不到的能量。
如果用这个成语写段故事会怎样?比如:“考古队进入山谷时,GPS突然失灵。领队望着龙蟠虎伏的山势,猛然想起县志记载——这里曾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。”短短两句话,既营造了悬疑氛围,又暗示了历史纵深,这就是成语的叙事魅力。
最后要提醒的是,使用这类成语不必拘泥原意。就像炒菜可以创新搭配,语言也需要灵活运用。下次看到健身房里默默举铁的伙伴,或是深夜亮着台灯的写字楼,不妨试试用“龙蟠虎伏”来描述,说不定会有意外惊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