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ī tiān gài dì
成语解释:划破天空,笼罩着大地,形容声势浩大
成语出处: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状语;形容声势浩大
繁体字形:劈天蓋地
英文翻译:Split the sky and cover the earth
劈:[pī]1.用刀斧等砍或由纵面破开:劈木柴。劈成两半。劈风斩浪。2.(木头等)裂开:板子劈了。钢笔尖写劈了。3.(嗓音)变得嘶哑:他喊了半天,声音都快劈了。4.正对着;冲着(人的头、脸、胸部):劈头。劈脸。5.雷电毁坏或击毙:老树让雷劈了。6.简单机械,由两个斜面合成,纵剖面呈三角形,如楔子和刀、斧等的刃儿就属于这一类。[pǐ]1.分开;分:劈成三股。2.分裂;使离开原物体:劈莴苣叶。3.腿或手指等过分叉开。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盖:[gài]1.有遮蔽作用的东西:盖子。锅盖。瓶盖。膝盖。天灵盖。2.伞:雨盖。3.由上往下覆,遮掩:覆盖。遮盖。掩盖。盖浇饭。4.压倒,超过:盖世无双。5.方言,超出一般地好:这本书真叫盖!6.用印,打上:盖章。盖戳子。7.造(房子):盖楼。翻盖。8.方言虚词(a.发语词,如“盖闻”;b.表大概如此,如“盖近之矣”;c.连词,表示原因,如“有所不知,盖未学也”)。[gě]1.古地名,在今中国山东省沂水县西北。2.姓。盖[盖,读音作gě(ㄍㄜˇ)、亦可读音作gà(ㄍㄚˋ)、gài(ㄍㄞˋ)、guó(ㄍㄨㄛˊ)]、guō[hé]古同“盍”,文言虚词,何不。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“劈天盖地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不像天空突然裂开、大地猛然震动?其实它真正的意思是“来势猛烈且范围极广”,比如暴雨倾盆而下,或者新闻突然刷爆全网。但很多人容易把它和“铺天盖地”搞混——这两个词究竟有什么区别?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短视频平台突然爆红的挑战活动,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在模仿,这属于“劈天盖地”还是“铺天盖地”?答案是前者更强调冲击力,后者更侧重覆盖面。就像台风登陆时狂风呼啸是“劈天盖地”,而台风过境后遍地狼藉更像“铺天盖地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在网络流行语这么多,传统成语还有必要学吗?从个人观察来看,成语就像压缩包,短短四字能传递画面感、情绪甚至哲学思考。比如用“劈天盖地”形容信息爆炸时代,比说“网上突然出现好多内容”更有张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在口语中其实较少出现,更多见于书面描述。去年某地突降冰雹,有记者写道“鸽子蛋大小的冰雹劈天盖地砸向农田”,瞬间让读者感受到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力。这种精准的动词选择,正是汉语的魅力所在。
回到日常使用场景,当遇到以下三种情况可以优先考虑这个成语:突发事件引发连锁反应时(如股市暴跌),大规模自然现象发生时(如沙尘暴),或者文化现象突然爆发时(如某首歌霸榜音乐平台)。不过要注意语境适配——用它形容绵绵春雨就不太合适了。
语言就像流动的河,成语也在不断演变。十年前我们用“信息爆炸”,现在可能会说“热搜霸屏”,但“劈天盖地”依然保持着独特的表达价值。下次遇到让你震撼的场面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,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