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ìn rén jiē zhī
成语解释:尽:全部。所有的人都知道。
成语出处: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51回:“老少男女,俗语口头,人人皆知皆说的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同家喻户晓
繁体字形:儘人皆知
英文翻译:be known to all
尽:[jìn]所有的:尽数。尽人皆知。[jǐn]1.力求达到最大限度:尽早。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。尽可能地减少错误。2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,不得超过:尽着三天把事情办好。3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:先尽旧衣服穿。单间房间不多,尽着女同志住。4.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,跟“最”相同:尽前头。尽北边。5.尽自:这些日子尽下雨。事情已经过去了,尽责备他也无益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皆:都;都是:比比皆是。尽人皆知。有口皆碑。放之四海而皆准。
知:[zhī]1.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2.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3.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4.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5.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6.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故知(老朋友)。[zhì]古同“智”,智慧。
成语是汉语里的"压缩包",四个字就能装下千百年积累的智慧。我们常说"亡羊补牢",但有没有想过这个成语在当代还能怎么用?比如公司数据泄露后升级防火墙,看起来是事后补救,实际上正在创造新的安全标准。羊圈破了要修补,数字时代的"围栏"同样需要持续加固。
有人质疑"塞翁失马"是不是在鼓励消极处世?其实这个成语藏着动态观察的哲学。去年邻居张叔炒股亏损,后来发现原本要买的那支股票退市了。得失之间的转换就像天气预告,晴天带伞可能多余,但遇到突降暴雨就派上用场。重点不在于得失本身,而在于保持观察的耐心。
"画蛇添足"的故事常被用来批评多此一举,但换个角度看,第一个画完蛇的人不正是创新者吗?就像现代产品经理做加法容易,做减法难。我见过奶茶店推出二十八种配料,最后顾客反而选择困难。有时候,克制比添加更需要智慧。
有个有趣现象:年轻人用成语时常常"旧瓶装新酒"。朋友最近说"这次考试真是守株待兔",仔细一问,原来是考前没复习,指望考卷出现原题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,让古老智慧长出新枝丫。这种语言创新本身,何尝不是对成语生命力的延续?
看待"刻舟求剑"的智慧,或许能帮我们应对信息爆炸时代。有人坚持在短视频平台找深度阅读,就像在快餐店等满汉全席。但换个场景,这种执着又可能变成优势——程序员反复调试代码时,需要的正是这种"刻舟"的专注力。成语的价值,在于教会我们分辨什么时候该变通,什么时候要坚持。
这些浓缩的智慧像种子,在不同土壤里会开出不同的花。下次使用成语时,不妨多问句:这个场景下最合适的打开方式是什么?语言就像河流,成语是河床里的鹅卵石,被时光冲刷得愈发圆润光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