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ì
  • jiē
  • z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ǔ shì jiē zhī

成语解释:举:全;皆:都。全世界的人都知道。

成语出处:北齐 颜之推《颜氏家训 杂艺》:“王逸少风流才士,萧散名人。举世但知其书,翻以能自蔽也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非常著名

繁体字形:舉丗皆知

英文翻译:known to all

举世皆知的意思

举:1.往上托;往上伸:举重。举手。高举着红旗。2.举动:义举。壮举。一举一动。一举两得。3.兴起;起:举义。举兵。举火。4.生(孩子):举一男。5.推选;选举:推举。举代表。公举他做学习组长。6.举人的简称:中举。武举。7.提出:列举。举一反三。举个例子。8.全:举座(所有在座的人)。举国。举世。9.姓。

世:1.时代:近世。当世。2.人的一生:一生一世。3.一代传一代的:世医。世交。4.指有世交关系的:世叔。5.一代一代父子相承而形成的辈分:第十五世孙。6.世界;社会:举世无双。公之于世。7.地质年代分期的第四级。如新生代第四纪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。

皆:都;都是:比比皆是。尽人皆知。有口皆碑。放之四海而皆准。

知:[zhī]1.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2.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3.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4.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5.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6.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故知(老朋友)。[zhì]古同“”,智慧。

成语评论

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精粹,短短几个字就能传递深刻的道理。比如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”常被用来安慰遇到挫折的人,但它的核心到底是什么?其实这句话不仅强调“祸福相依”,更在提醒人们用动态的眼光看待事物——眼前失去一匹马,或许藏着更大的机遇。

有人问:“成语在生活中真能用上吗?”举个例子,同事因项目延期懊恼时,你可以说“亡羊补牢,未为迟也”。这句话既肯定了问题的存在,又传递出积极解决的信号,远比直接说“别难过”更有分量。成语的价值,恰恰在于它用历史经验给现实问题提供解决方案。

成语的误解也值得注意。“三人成虎”常被误认为强调团队力量,实际上它讽刺的是谣言传播的危害。战国时魏国大臣用这个典故提醒君主:谎言重复千遍就会被当作事实。这种认知偏差在现代社交媒体时代反而更具警示意义。

个人认为,某些成语需要时代性解读。比如“愚公移山”原意歌颂毅力,但在效率至上的今天,或许可以引申为:既要保持决心,也要讲究方法。就像现代工程不会真的用铲子移山,但“打破常规”的创新思维与愚公精神一脉相承。

成语的生动性来自何处?观察“画蛇添足”这个例子就明白了。楚国人比赛画蛇,领先者非要给蛇添脚,结果输掉比赛。这个场景既具画面感,又将“多此一举”的抽象概念具象化。好的成语就像电影镜头,让人过目不忘。

当我们在说“饮水思源”时,现代人可以延伸出怎样的内涵?或许不只是感恩,更包含对资源可持续性的思考。成语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被赋予新解释,就像河流在奔涌中接纳新的支流,最终汇成更宽广的文化长河。

语言学家发现,成语使用者更擅长抽象思维。试着用“刻舟求剑”批评某些政策:在移动的船上刻记号找剑,就像用固定方案应对变化的环境。这种隐喻能力,让成语成为思维训练的特殊工具。

下次遇到难题时,不妨想想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。这句话不仅教我们借鉴经验,更暗含突破思维定式的智慧——有时候,跳出专业领域寻找灵感,反而能打开新天地。成语就像文化基因,始终在对话当代生活。

举世皆知的造句

  1. 造句 中国的万里长城闻名遐迩,举世皆知。
  2. 造句 现在你的大名可是举世皆知啊,这还不是你当了猪八戒的原因。
  3. 造句 宋朝灿烂的文化举世皆知,中国的科技即使到了明朝也是领先世界的,造船技术、航海技术、火炮技术举世无匹。
  4. 造句 殿下,您好!您也很迷人!您的风采举世皆知,没有人不喜欢您!
  5. 造句 秦天笑了一笑,英格兰球迷的热情举世皆知,当然更有名的是经常会出现一些足球流氓带来的负面新闻。
  6. 造句 他们出身江东第一望族,父亲祖父的威名举世皆知,而他们自己也都是名闻天下,心理上的优势自然也非同一般。
  7. 造句 2012年12月21日,一个举世皆知的日子,世界末日的宣扬者们已偃旗息鼓,针锋相对的反驳者们也慢慢淡忘。
  8. 造句 经过几家媒体报道,这个消息至此算是举世皆知了。
  9. 造句 她捧出心,豁出命,甘愿成为举世皆知的浪荡国师,即使通神逆天,也不过为了太子李泽元唇角的一抹浅笑。
  10. 造句 你大名鼎鼎,驰名中外,草木知威,德高望重,举世皆知,赫赫有名,如雷贯耳,功成名遂,功标青史,风云人物,威望素著,声振寰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