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wén
  • sǎ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ī wén sǎo dì

成语解释:斯文:指文化或文人;扫地:完全丧失;比喻破坏无余。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。

成语出处: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:“那位少爷话也收了;接过卷子来,倒给人家斯文扫地的请了个安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含贬义

繁体字形:斯文掃地

英文翻译:a scholar 's misbehaviour

斯文扫地的意思

斯:1.文言指示代词。这;这个;这里:斯人。生于斯。2.文言连词。于是;就。3.上古汉语指劈、砍:斧以斯之。

文:1.字;语言的书面形式:甲骨文。英文。2.文章:散文。议论文。3.文言:半文半白。4.指文科:文理分科。5.非军事的。与“武”相对:文职。文武双全。6.柔和;不猛烈:文弱。文火。7.旧指礼节、仪式等:繁文缛节。8.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:天文。水文。9.在身上、脸上刺画花纹或字:文身。文双颊。10.文饰;掩饰:文过饰非。11.⑪量词。用于旧时的铜钱:一文不值。

扫:[sǎo]1.用笤帚或扫帚除去尘土、垃圾等:扫地。扫房。2.除去;消灭:扫雷。扫盲。3.很快地横掠过去:扫射。扫视。4.全部;所有的:扫数归还。[sào]义同“扫(sǎo)”。用于“扫帚”等。
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
成语评论

斯文扫地”这个词,乍一听有点抽象,但举个例子你就懂了。比如公司里有个技术大牛,平时说话文绉绉的,结果因为PPT配色太丑被领导当众吐槽“读书读傻了”——这时候同事可能偷偷嘀咕:“唉,真是斯文扫地啊!”这里的“斯文”不光指学历高,更像一种文化人特有的体面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。

有人问:这词只能用在知识分子身上吗?其实不然。小区里退休教授摆摊卖煎饼,街坊议论“这算不算斯文扫地”,背后藏着对“文化人该干什么”的刻板印象。但换个角度看,煎饼摊上和老顾客聊《史记》的教授,反而让烟火气里多了书卷味,谁说不是一种文化下沉的浪漫?

历史上最经典的案例要数焚书坑儒。秦始皇一把火烧掉诸子百家著作,把儒生活埋,这简直是官方认证的“斯文扫地”。但有趣的是,被压制的思想像野草般在民间疯长,后来反而催生了更丰富的文化形态。可见“扫地”未必是终点,也可能是新生的开始。

现在刷短视频,常看到语文老师转型做段子手,数学博士直播讲冷笑话。有人痛心疾首说“斯文扫地”,我倒觉得这是文化人的“接地气运动”。就像敦煌壁画从庙堂走入手机壁纸,知识的传播形式在变,但内核从未消失。当大学教授用脱口秀讲量子物理,谁说不是让“斯文”接了地气?

有个现象值得玩味:越是强调“别让斯文扫地”的时代,文化往往越僵化;而当“斯文”主动走下神坛,反而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造力。就像苏东坡被贬黄州后写就《赤壁赋》,文化人的尊严从来不在于端着架子,而是如何在现实泥泞中长出新芽。

下次再看到“斯文扫地”的场景,不妨多问一句:扫掉的是真金白银,还是陈旧外壳?文化从来不是温室里的标本,它需要风吹雨淋才能真正扎根土地。当我们在抖音里听学者讲《诗经》,在菜市场看画家写生,或许该重新定义这个成语——不是体面被践踏,而是文明找到了更生动的存在方式。

斯文扫地的造句

  1. 造句 这件事弄得他斯文扫地。
  2. 造句 世道衰微,人心不古;斯文扫地之事,时有所闻,令人慨叹。
  3. 造句 一位演员竟作出这样的事,真是斯文扫地。
  4. 造句 秦始皇焚书坑儒,造成斯文扫地,可说是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。
  5. 造句 他们甚至在史馆中吵闹对骂,斯文扫地。
  6. 造句 这本小说极尽渲染*情暴力之能事,不免给人有种斯文扫地之感。
  7. 造句 一个大学生居然会偷书,真是斯文扫地,令人不齿!
  8. 造句 你作为一位演员;竟作出如此下流的事;真是斯文扫地。
  9. 造句 虽然已穷愁潦倒,但他仍不愿为了换取几个铜板而去做斯文扫地的事。
  10. 造句 你看这个衣冠楚楚的男子,当街调戏妇女,真是斯文扫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