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āo bù kě pān
成语解释:攀:攀登。高得无法攀登。形容很难达到。也形容高高在上;难以亲近。
成语出处:汉 陈琳《为曹洪与魏文帝书》:“且夫墨子之守,萦带为垣,高不可登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形容很难达到
繁体字形:高不可攀
英文翻译:too high to be reached
高:1.从下向上距离大;离地面远(跟“低”相对,2.同):高楼大厦。这里地势很高。3.高度:那棵树有五米高。书桌高八十厘米。4.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(顶点或平行线)的垂直距离。5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:高速度。体温高。见解比别人高。6.等级在上的:高等。高年级。哥哥比我高一班。7.敬辞,称别人的事物:高见。高论。8.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:高锰酸钾。9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可:[kě]1.许可:认可。2.能够:牢不可破。3.值得:可爱。4.连词。却;可是。表示转折:他年纪不大,力气可不小。5.副词。1.表示强调: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!2.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:你可知道?。都说这办法好,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?6.适合:可人意。可口。可心。7.文言副词。大约:年可二十。[kè]〔可汗〕简称汗。古代鲜卑、突厥(jué)、回纥(hé)、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。汗(hán)。
攀:1.抓住东西向上爬:攀登。攀树。攀着绳子往上爬。2.用手拉;抓住:攀折。攀缘。3.指跟地位高的人结亲戚或拉关系:高攀。攀龙附凤。攀上了一门好亲戚。4.设法接触;牵扯:攀谈。攀扯。攀供。你自己的事儿,别总攀着别人。5.姓。
“高不可攀”这个成语,常被用来形容某些看似无法企及的目标或人物。比如:“刚入职时,部门总监的业务能力在我眼里简直是高不可攀,直到后来发现她每天坚持学习行业动态,才明白差距并非天生注定。”这个例子中,成语既表达了对他人的敬佩,也暗示了通过努力缩小差距的可能性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人们容易觉得某些事物“高不可攀”?其实这和视角有关。就像登山者仰望峰顶时,总会觉得陡峭难行,但若把注意力放在脚下的每一步,目标反而变得具体。比如创业者说“融资目标高不可攀”,但如果拆解成产品迭代、用户增长等小模块,路径就会清晰许多。
生活中更有趣的现象是,某些看似高不可攀的标准,反而会成为突破自我的契机。比如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时感叹“现在的数学题高不可攀”,但当他们放下“必须全对”的执念,和孩子一起查资料、画图示,解题过程本身就成了亲子互动的纽带。
我个人观察到一个矛盾点:互联网时代让更多“高不可攀”的领域变得透明,但比较心理却加剧了焦虑。比如普通人在社交媒体看到行业大咖的成就,容易产生“我这辈子都做不到”的念头。其实换个角度想,这些标杆存在的意义,本应是为后来者提供路线图,而非制造挫败感。
最后想说的是,与其纠结某件事物是否高不可攀,不如先把手头能做好的事做到极致。就像新手厨师看着米其林菜谱发愁,但只要把家常菜的火候掌握精准,某天或许会发现:那些复杂的技巧,不过是基本功的排列组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