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xiāng
  • suí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rù xiāng suí sú

成语解释:到一个地方;就顺从当地习俗。常用以形容随遇而安。

成语出处:宋 释普济《五灯会元 大宁道宽禅师》:“虽然如是,‘且道入乡随俗一句作么生道?’良久曰:‘西天梵语,此土唐言。’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连动式;作宾语、分句;含褒义

繁体字形:入鄉随俗

英文翻译:do in rome as rome does

入乡随俗的意思

入:1.进去。与“出”相对:入场。入冬。2.参加:入伍。入团。3.合乎;合于:入情入理。4.收入:岁入。5.入声。

乡:1.农村。与“城”相对:上山下乡。城乡交流。2.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:家乡。故乡。3.本地的:乡土。4.行政区划单位。在县之下。5.古又同“向往”的“向(xiàng)”。

随:1.跟着:随从。随员。随葬。随即(立刻)。随行(xíng)。随身。随喜。随波逐流。随行(hāng)就市。2.顺从,任凭:随意。随口。随宜。随和。随俗。随笔。随遇而安。3.顺便,就着:随带。随手关门。4.像:他长得随他父亲。5.姓。

俗:1.风俗:习俗。移风易俗。2.大众的;通行的;习见的:约定俗成。通俗。3.趣味不高的;令人厌恶的:庸俗。俗气。4.没出家的人;世俗:僧俗。还俗。

成语评论

"入乡随俗"这个词,字面意思就是到了新地方要跟着当地的规矩走。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小李第一次去西北出差,发现当地人吃饭时习惯把馍掰碎了泡汤里吃。虽然他从小习惯用筷子夹着吃,但第二天就跟着学掰馍,结果同桌的大爷笑着夸他"会来事儿"。你看,这就是典型的入乡随俗——不需要改变本质,只要行为上主动适应就能拉近距离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要委屈自己迎合别人?其实这就像玩多人游戏,遵守规则才能顺利组队。去年我在东京便利店买水,下意识地把零钱放在收银台的小盘子里,店员眼睛立马笑成月牙。这种细节的默契,比说十句"谢谢"都管用。入乡随俗不是讨好,而是用行动说"我尊重你的世界"。

再举个反向案例。朋友公司派去迪拜参展,有个同事非要在斋月期间当众喝水,结果被商场保安请出去。这事提醒我们:入乡随俗不是选择题,而是生存智慧。就像你去别人家做客,总不会穿着鞋在沙发上蹦跳吧?关键是要保持观察者的敏锐,比如看到当地人都轻声细语,咱就别大嗓门嚷嚷。

其实这个成语最妙的是"随"字。去年在云南寨子里过火把节,我跟着村民围着篝火跳笨拙的舞步,虽然手脚不协调,但那份参与的诚意比专业舞姿更打动人。文化差异就像拼图,主动把自己调整成合适的形状,才能嵌入当地的生活图景。这不是妥协,而是拓展生命体验的捷径。

说到底,入乡随俗的精髓在于"带着脑子生活"。就像吃重庆火锅,外地人不必强迫自己吃重辣,但至少该知道香油碟要配蒜泥。这种恰到好处的融入,既保留自我又赢得善意,何乐而不为呢?下次遇见陌生习俗时,不妨先当个谦虚的学生,你会发现世界的打开方式原来这么丰富。

入乡随俗的造句

  1. 造句 既然已经来了,就入乡随俗吧。
  2. 造句 到了村里,我们也入乡随俗,喝起了大碗的家酿米酒。
  3. 造句 有谣言说苏格兰最伟大的旅行家早已入乡随俗,并已娶了被奇妙地叫做“非洲妃子”的女人为妻。
  4. 造句 入乡随俗嘛,我只想尝一下真正的中餐.
  5. 造句 你觉得他并没有入乡随俗,是吗?可能他和那里的人结了婚,认定回不了家了。
  6. 造句 今天,我们要谈论的话题是“风俗”,俗话说:入乡随俗.
  7. 造句 他在异国住了多年,已经入乡随俗了.
  8. 造句 不过旅客却很少被牵扯进这场言语之争。即便你想入乡随俗,结果却使自己张口结舌,那么随即改说英语也没有关系。
  9. 造句 最好的做法就是不加评论,入乡随俗,尽快融入团队。
  10. 造句 种种迹象表明新一代亚裔美国人也愿意入乡随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