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xiāng
  • wè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rù xiāng wèn sú

成语解释:进入一个地方,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,以求适应当地的情况。

成语出处:《解放日报》1944.4.5:“我们要吸收群众的经验,一定要‘入乡问俗’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
繁体字形:入鄉問俗

英文翻译:on arrival in a new place , learn about their local customs

入乡问俗的意思

入:1.进去。与“出”相对:入场。入冬。2.参加:入伍。入团。3.合乎;合于:入情入理。4.收入:岁入。5.入声。

乡:1.农村。与“城”相对:上山下乡。城乡交流。2.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:家乡。故乡。3.本地的:乡土。4.行政区划单位。在县之下。5.古又同“向往”的“向(xiàng)”。

问:1.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:询问。问事处。不懂就问。答非所问。2.为表示关切而询问;慰问:问好。问候。3.审讯;追究:审问。问案。首恶必办,胁从不问。4.管;干预:过问。不闻不问。5.向(某方面或某人要东西):我问他借两本书。6.姓。

俗:1.风俗:习俗。移风易俗。2.大众的;通行的;习见的:约定俗成。通俗。3.趣味不高的;令人厌恶的:庸俗。俗气。4.没出家的人;世俗:僧俗。还俗。

成语评论

入乡问俗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到一个新地方要主动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。举个现实中的例子:小李第一次去西北出差,发现当地人谈生意前总要先喝茶聊天半小时。他一开始着急推进工作,后来意识到这是当地建立信任的方式,于是主动调整节奏,最终顺利签下合同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要‘入乡问俗’?直接按自己的方式做事不行吗?”其实这和穿衣服一个道理——你去热带穿羽绒服,去雪山穿短袖,结果肯定事倍功半。去年我参加国际会议时,发现日本参会者总会带小礼物交换,这种细节看似微小,却能让沟通效率翻倍。

再举个有意思的案例:某跨国公司在印度推广快餐时,坚持用牛肉汉堡作为主打产品,结果遭遇滑铁卢。后来他们调研发现,当地有大量素食者和忌食牛肉的群体,于是推出素食汉堡和鸡肉套餐,这才打开市场。这件事让我想到,所谓“适应环境”不是妥协,而是用更聪明的方式达成目标。

年轻朋友常问:“如果当地习俗和我价值观冲突怎么办?”我的经验是区分“必须遵守”和“可以沟通”的部分。比如在东南亚某些国家不能用左手递物,这属于文化禁忌;但遇到涉及原则的问题时,完全可以用尊重的方式表达立场。关键是把“理解”放在“评判”之前。

观察身边的案例会发现,越是快速发展中的行业,越需要这种适应能力。就像现在很多科技公司推行远程办公,聪明的团队负责人会先了解不同地区员工的工作习惯——有的喜欢早会同步进度,有的更适应异步沟通,找到平衡点才能激发团队潜力。

说到底,“入乡问俗”不是要改变自己,而是为不同环境准备不同的沟通工具。就像手机需要切换网络模式才能保持信号畅通,人在新环境里也需要主动调整接收信息的频率。下次当你踏入新领域时,不妨先花十分钟观察:这里的人怎么打招呼?决策流程是怎样的?这些细微的发现,往往会成为破局的关键钥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