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ìn ruò hán chán
成语解释:噤:闭口不作声;若:像;寒蝉:深秋的知了。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。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。
成语出处: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杜密传》:“刘胜位为大夫,见礼上宾,而知善不荐,闻恶无言,隐情惜己,自同寒蝉,此罪人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形容害怕不敢说话
繁体字形:噤若寒蟬
英文翻译:keep silent like a cicada in cold weather
噤:1.闭口不作声:噤声。2.因冷而哆嗦:打寒噤。
若:[ruò]1.如;好像:安之若素。欣喜若狂。若隐若现。旁若无人。若无其事。2.姓。3.如果: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4.人称代词。你:若辈。[rě]见〖阿兰若〗、
寒:1.冷(跟“暑”相对):寒冬。寒风。天寒地冻。受了一点寒。2.害怕;畏惧:心寒。胆寒。3.穷困:贫寒。4.姓。
蝉:昆虫,种类很多,雄的腹部有发音器,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。幼虫生活在土里,吸食植物根的汁液。成虫刺吸植物的汁。
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:办公室里突然安静得能听见空调运转声,所有人就像被按了暂停键?这让我想起上周的部门会议——当领导问起项目失误原因时,原本活跃的同事突然集体噤若寒蝉,仿佛会议室变成了雪地里的枯树,连呼吸声都变得小心翼翼。
为什么用「蝉」作比喻?盛夏的蝉鸣最是聒噪,可一旦气温骤降,它们就会像被胶水封住口器般寂静。这种自然现象被巧妙地用来形容人类面对压力时的失语状态。就像上周路过幼儿园时,亲眼目睹调皮的孩子在老师突然转身时,瞬间从叽叽喳喳变成屏息凝神的模样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现代职场中,这种集体沉默往往伴随着信息不透明。某科技公司的朋友告诉我,他们团队在发现程序漏洞时,五六个工程师面面相觑却没人敢首先发声,直到系统崩溃才追悔莫及。这让我想到,有时候沉默就像滚雪球,越不敢说问题就积累得越大。
沉默一定是坏事吗?倒也不尽然。去年参加行业论坛时,有位前辈在尖锐提问环节始终微笑倾听,直到最后才用三个问题点破关键。这种「战术性沉默」反而彰显智慧。可见噤若寒蝉本身没有对错,关键要看沉默背后的动机是出于恐惧还是策略。
观察发现,打破沉默往往需要「安全气泡」。就像小区业主群里,当物业经理主动承认停车系统故障后,原本潜水的人都开始积极献策。这让我联想到心理学中的「破窗效应」——当有人率先表达,就会形成良性连锁反应。或许我们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,做那个最先振翅的蝉。
最近在读《乌合之众》时突然顿悟:集体沉默其实是群体心理的放大镜。就像上周在超市目睹收银系统故障,二十几个排队顾客竟无人提醒店员,直到第五个人开口才引发连锁反应。这种群体性失语背后,藏着「枪打出头鸟」的心理暗示,却也暗示着只要突破临界点,沉默坚冰就会瞬间消融。
看着窗外枝头的新蝉,突然觉得这个成语藏着温暖的启示:寒冬总会过去,当阳光重新照耀,那些暂时收拢的翅膀终将再次震动出生命的乐章。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永远聒噪,而是懂得在恰当的季节,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