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n guó qí cái
成语解释:巾帼: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,后借指妇女。女子中有特殊才能的人。
成语出处: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一回:“据这景象,岂但是一二闺秀,只怕尽是巾帼奇才哩!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女性
繁体字形:巾幗奇才
英文翻译:Heroine
巾:擦东西或包裹、覆盖东西的小块的纺织品:手巾。毛巾。头巾。围巾。领巾。枕巾。
帼:古代妇女的头巾。常用“巾帼”指代妇女。
奇:[qí]1.罕见的;特殊的;非常的:奇事。奇闻。奇志。奇勋。奇耻大辱。商品奇缺。山势奇险。2.出人意料的;令人难测的:奇兵。奇袭。出奇制胜。3.惊异:惊奇。不足为奇。4.姓。[jī]1.单的;不成对的(跟“偶”相对):奇数。奇偶。2.零数:五十有奇。
才:1.才能:德才兼备。多才多艺。这人很有才。2.有才能的人:干才。奇才。3.姓。4.表示以前不久:你怎么才来就要走?5.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:他说星期三动身,到星期五才走。大风到晚上才住了。6.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(前面常常用“只有、必须”或含有这类意思):只有依靠群众,才能把工作做好。7.表示发生新情况,本来并不如此:经他解释之后,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。8.表示数量小,次数少,能力差,程度低等等:这个工厂开办时才几十个工人。别人一天干的活儿他三天才干完。9.表示强调所说的事(句尾常用“呢”字):麦子长得才好呢。我才不信呢!
“巾帼奇才”这个词儿到底怎么用?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公司新来的项目负责人王姐,三个月就让亏损部门扭亏为盈。同事们都竖起大拇指:“谁说女子不如男?王姐真是当代巾帼奇才!”这里既夸赞了女性能力,又暗含“突破传统印象”的意味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词只能用在职场女强人身上吗?其实不然。去年社区里组织垃圾分类,张阿姨带着二十多位家庭主妇搞出智能回收系统,连央视都来采访。街坊们都说:“这群娘子军才是真正的巾帼奇才。”这说明在基层治理中,普通女性展现的智慧同样配得上这个称号。
历史上有没有典型例子?李清照就是活教材。别人只道她是婉约派词人,殊不知她精通金石学,还能写出《打马图序》这样的博弈论著作。宋代文人晁补之就评价她:“自少年便有诗名,才力华赡,逼近前辈。”放在今天看,这就是跨学科发展的巾帼奇才。
为什么现代社会更需要这样的表达?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:当媒体报道女科学家时,标题往往强调“美女博士”“最年轻教授”,却淡化专业成就。用“巾帼奇才”来表述,既突出性别特质,又聚焦实际能力,反而能打破“女性需要外貌加持”的刻板印象。
如何避免这个词沦为空洞赞美?关键在于具体事例支撑。就像描述程序员小林,不该笼统说“巾帼奇才”,而要写她如何带队攻破区块链技术难题。具象化的描述能让成语真正“活”起来,而不是飘在天上的彩虹屁。
有个常见误区:把“巾帼奇才”等同于“女汉子”。实际上二者南辕北辙。前者强调智慧与才能的独特性,后者侧重行为方式的男性化。就像航天工程师王亚平,她既保持着女性特有的细致敏锐,又在空间站任务中展现出顶尖专业素养,这才是成语的正确打开方式。
教育领域的变化特别值得注意。十年前可能只会用“才女”形容读书好的女生,现在越来越多老师用“这个小姑娘是数学界的巾帼奇才”来激励学生。这种语言转变背后,反映的是社会对女性能力认知的深化——不再局限于文艺范畴,而是全面认可各领域的卓越表现。
最后想说说成语的现代适应性。当我们称赞抗疫前线研发疫苗的女科学家,乡村振兴中带领村民致富的女干部,甚至短视频平台上科普物理知识的女博主,用“巾帼奇才”都比单纯说“女强人”更有韵味。这个词像面三棱镜,既能折射传统智慧,又能映照时代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