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ián yǐ cuō tuó
成语解释:蹉跎:过时。年龄已经太大
成语出处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自新》:“欲相修改,而年已蹉跎,终无所成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年龄已大
繁体字形:年已蹉跎
英文翻译:Years have been wasted
年:1.时间的单位,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,平年365日,闰年366日,每4年有1个闰年:今年。去年。2.用于计算年数:三年五载。在广州住了两年。3.每年的:年会。年鉴。年产量。4.岁数:年纪。年龄。忘年交。益寿延年。5.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:童年。幼年。少年。青年。中年。老年。6.时期;时代:近年。明朝末年。7.一年中庄稼的收成:年成。年景。丰年。歉年。8.年节:新年。过年。给大家拜年。9.有关年节的(用品):年糕。年货。年画。10.姓。
已:1.停止:争论不已。2.副词。已经:早已知道。3.文言副词。太:不为已甚。吾得仲父已难矣。4.后来;不多时:其母…见长蛇数丈入榻下,已忽不见。5.古又同“以”。
蹉:1.跌跤。2.差误。3.通过。
跎:见〖蹉跎〗。
提到“年已蹉跎”,许多人会联想到“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”。但这个词真的只是在表达后悔吗?我们不妨从实际例子入手,看看它如何在不同场景中被使用。
例1:职场中的“觉醒时刻” 老张翻着泛黄的相册,突然对妻子说:“年轻时总想着‘等有空了再学技术’,如今公司裁员名单上有我,这才惊觉年已蹉跎。”这个例子揭示了一个普遍现象:人们常把“准备期”无限延长,错失行动良机。
自问:为什么我们总在感叹蹉跎岁月? 或许因为人习惯用当下的成熟度评判过去的选择。就像大学生回看高中时觉得“当初更努力就好了”,却忽略了当时的认知局限。这种后见之明容易催生不必要的懊悔。
例2:退休教师的另类解读 李老师退休宴上却说:“别人说我教了三十年书是蹉跎,可每届学生成长的故事,都是我生命的延伸。”这提醒我们:衡量时间价值的标准不该单一化。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子,可能正在默默积累价值。
个人观点:警惕“假性蹉跎”陷阱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“30岁前必须完成的事”这类清单,让很多人陷入焦虑。其实时间管理的关键不在于填满每个空隙,而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。我见过坚持晚间读书的保洁阿姨,也见过辞职做木匠的前程序员,他们的共同点是跳出了“社会时钟”的框架。
例3:Z世代的逆向操作 00后博主小鹿在视频里说:“休学gap year被亲戚说成‘蹉跎青春’,但我在西藏学唐卡、在云南做田野调查的经历,比任何课堂都鲜活。”新时代对“蹉跎”的定义正在松动,主动选择的暂停键不等于虚度。
当我们再听到“年已蹉跎”时,或许该多问一句:这是真实的时间浪费,还是被外界标准裹挟的判断?时间从不会真正被“浪费”,它只是流向了不同的人生选择。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自我觉察——只要今天的行动比昨天更贴近内心所求,便是对时光最好的回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