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áng nǔ zhī mò
成语解释:弩:古代用机械发箭的弓;末:指箭射出后的最末一段射程时;失去了攻击力。用强劲的弓射出的箭;射程已到尽头。比喻原本强大;可现在已衰竭无力了。
成语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韩安国传》:“强弩之末,矢不能穿鲁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強弩之末
英文翻译:spent force
强:[qiáng]1.力量大(跟“弱”相对):强国。富强。身强体壮。工作能力强。2.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;坚强:要强。责任心强,工作就做得好。3.使用强力:强制。强渡。强占。强索财物。4.使强大或强壮:富国强兵。强身之道。5.优越;好(多用于比较):今年的庄稼比去年更强。6.用在分数或小数后面,表示略多于此数(跟“弱”相对):实际产量超过原定计划12%强。7.姓。[qiǎng]勉强:强迫。强笑。强辩。强不知以为知。[jiàng]强硬不屈;固执:倔强。
弩: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:弩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末:1.东西的梢;尽头:末梢。秋毫之末。2.不是根本的、主要的事物(跟“本”相对):本末倒置。舍本逐末。3.最后;终了;末尾:春末。明末。末班车。上世纪末。4.末子:锯末。茶叶末儿。把药研成末儿。5.姓。6.戏曲角色行当,扮演中年男子,京剧归入老生一类。
说到“强弩之末”,你可能会想到一支射出去的箭,刚开始飞得又猛又快,但越到后面越没劲儿。比如同事老张连着加班一个月,今天开会时说话都有气无力,组长打趣说:“老张啊,你这是强弩之末了吧?赶紧回家补觉!”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在人身上吗?其实不然。上个月我们部门推广新产品,前两周订单暴涨,结果第三周突然卖不动了。总监看着数据报表摇头:“促销活动已经成了强弩之末,得换新方案了。”这说明无论是人的精力,还是事物的势头,都可能遇到后劲不足的情况。
这个说法到底从哪儿来的呢?《三国志》里诸葛亮北伐时用过类似比喻,说曹魏军队“强弩之末,势不能穿鲁缟”。就像现在的长跑比赛,选手前半程冲太猛,最后百米反而被反超。上周社区马拉松就有人这样,开头跑第一的大哥快到终点时腿抽筋,被三个后来者超越,围观群众都感叹:“真是强弩之末啊!”
我倒觉得这个成语挺有现实意义。就像手机玩游戏,满电时操作流畅,剩下10%电量就开始卡顿。不过关键不在于电量耗尽,而在于我们是否及时充电或调整策略。上次我写方案连熬三夜,第四天效率明显下降,干脆停笔去健身房,回来反而有了新思路。所以“强弩之末”未必是坏事,它更像是个提醒信号。
有学生问考试前突击复习算不算这种情况?太典型了!就像我表弟上周临考通宵背书,第二天考数学直打哈欠,最后两道大题完全没思路。这告诉我们:持续发力比短期冲刺更重要。就像烧开水,大火猛攻只能暂时冒热气,小火慢炖才能彻底沸腾。
最近看企业案例更有意思。某网红奶茶店刚开业排队三小时,三个月后门可罗雀。消费者评价说:“新品研发跟不上,热度成了强弩之末。”这背后其实藏着商业规律——任何成功模式都有生命周期,关键要在势头减弱前找到第二增长曲线。
说到底,理解“强弩之末”不是让我们害怕力量衰退,而是学会在合适时机转换策略。就像春天放风筝,感觉风力减弱时,聪明人会收线换个角度,而不是死拽着绳子不放。生活工作中,察觉到“末势”来临的那一刻,或许正是破局的好时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