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ó niú zhī méng
成语解释: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,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。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。
成语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夫搏牛之(虻),不可以破虮虱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搏牛之蝱
英文翻译:Gadfly fighting
搏:1.对打:搏斗。2.扑上去抓:搏兔。3.跳动:搏动。脉搏。
牛:1.哺乳动物。草食,反刍。家牛有黄牛、水牛和牦牛等。黄牛一般作役用和肉用;水牛是水田耕作的重要役畜;牦牛可作高山峻岭间的驮运役畜。中国黄牛有秦川牛、南阳牛、鲁西黄牛、延边黄牛等;水牛有温州水牛、滨湖水牛等良种。云南产的一种野牛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。2.比喻固执、倔强,也比喻威风、神气:牛脾气。牛哄哄。他的样子可真牛。3.星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4.牛顿的简称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虻:昆虫,体长椭圆形,头阔,触角短,复眼大,黑绿色,口吻粗,腹部长大。生活在田野杂草中,雄的吸植物的汁液或花蜜,雌的吸人和动物的血液。幼虫生活在泥土、池沼、稻田中,吃昆虫、草根等。种类很多,如牛虻。
哎哟,这个“搏牛之虻”听起来有点冷门啊,不过别慌,咱先掰开揉碎了看看!比如老张开了一家餐馆,生意红火但总有人抱怨上菜慢。他急得天天催服务员“手脚快点”,结果员工压力大、离职率高,问题反而更严重。这时候朋友提醒他:“老张啊,你这是光顾着拍牛身上的虻虫(指催员工),但后厨流程混乱才是根儿啊!”——这不就是典型的“搏牛之虻”吗?只顾着解决表面问题,没抓住核心矛盾。
等等,这成语到底啥意思呢?说白了就是“治标不治本”嘛!就像你家水管漏水,光拿抹布擦地板有啥用?得赶紧找扳手修阀门才对路。咱身边这种事可不少见,比如学生考前通宵刷题,结果越学越懵,其实是因为平时基础不扎实。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不过话说回来,为啥人们总容易犯这毛病呢?我琢磨着吧,可能跟“见效快”的心理有关。比如公司业绩下滑,老板立马砍福利、搞加班,看着短期数据是涨了,但员工士气崩了,反而埋了更大的雷。这种“速效药思维”,简直是现代版“搏牛之虻”的温床。
要我说啊,学会看透本质才是真本事。就像种庄稼,光盯着叶子黄了就拼命浇水,不如先测测土壤酸碱度。下次遇到棘手事儿,不妨先问自己:“这事儿真正的牛虻藏在哪儿呢?”保准能少走不少弯路!
对了,前两天看新闻说某地治理雾霾,不抓工厂排污反而让老百姓少开窗,这不就是活脱脱的现代寓言?所以说啊,甭管是生活琐事还是社会大事,都得练就一双“抓牛虻”的火眼金睛。咱老祖宗的智慧,搁今天照样闪闪发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