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ū zào wú wèi
成语解释:单调呆板;毫无趣味。
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反对党八股》:“因此,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,我们也不需要这样憋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枯燥無味
英文翻译:dull as ditch water
枯:1.(植物等)失去水分:枯萎。枯槁。枯草。枯骨。2.(井、河流等)变得没有水:枯井。海枯石烂。3.肌肉干瘪:枯瘦。4.没有生趣;枯燥:枯坐。5.芝麻、大豆、油茶等榨油后的渣滓:菜枯。茶枯。麻枯。6.姓。
燥:干;缺少水分:燥热(干燥炎热)。口干舌燥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味:1.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:味道。滋味。甜味儿。津津有味。2.物质所具有的能使鼻子得到某种嗅觉的特性:气味。香味儿。这种味儿很好闻。3.意味;趣味:文笔艰涩无味。这本书越读越有味儿。4.指某类菜肴、食品:腊味。美味。野味。山珍海味。5.辨别味道:体味。6.用于中药:这个方子共有七味药。
成语是中华文化的浓缩结晶,但有些成语因为使用场景单一,总让人觉得“味同嚼蜡”。比如“陈词滥调”这个词,明明可以生动描述重复无新意的表达,但许多例句还停留在“他的发言全是陈词滥调”这类模板化造句,反而让成语本身失去了生命力。
为什么有些成语会显得枯燥?关键在于例句缺乏具体情境。比如“千篇一律”常被用来形容文章重复,但如果改成“短视频平台上那些模仿爆款的内容,配乐、运镜千篇一律,刷十条就像看了一条”,画面感瞬间扑面而来。通过具象化场景,成语不再是字典里的标本,而是真实生活的切片。
有人可能会问:成语必须用在严肃场合吗?恰恰相反。试着把“老生常谈”放进日常对话:“我妈又开始老生常谈,从‘少吃外卖’讲到‘隔壁小王考了公务员’,我都能背出台词了”。当成语成为吐槽生活的小工具,语言就有了呼吸感。个人认为,成语教学不妨多点“不正经”——毕竟语言活着才有价值。
再比如“墨守成规”,教科书例句总围绕着改革、创新这类大命题。换个思路:“部门例会还在用1998年的PPT模板,连动画效果都是飞入式,这墨守成规的程度堪比博物馆展品”。把抽象概念转化成可触摸的细节,理解门槛自然降低。这种解构不是消解成语的严肃性,而是帮它找到新时代的锚点。
最后想说的是,枯燥从不是成语的原罪。就像再好的食材,总用清蒸难免单调。当我们用成语描述外卖小哥的电动车轨迹像“八仙过海”,形容游戏队友操作堪比“邯郸学步”,语言就获得了二次生命。不妨试着把成语从神坛请下来,让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表达喜怒哀乐的活字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