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á shān shè shuǐ
成语解释:形容路途艰辛。
成语出处:范金标《怀念敬爱的周总理》:“在作战频繁的长征路上,一年多的时间里周副主席白天和我们一样爬山涉水,栉风沐雨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状语;用于翻山过海走长路
繁体字形:爬山涉水
英文翻译:climb hills and ford streams
爬:1.昆虫、爬行动物等行动或人用手和脚一起着地向前移动:蝎子爬进了墙缝。这孩子会爬了。2.抓着东西往上去;攀登:爬树。爬绳。爬山。墙上爬满了藤蔓。3.由倒卧而坐起或站起(多指起床):他病得已经爬不起来了。在哪里跌倒,就在哪里爬起来。
山:1.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:高山。山顶。2.像山的东西:冰山。3.蚕蔟:蚕上山了。4.山墙:房山。
涉:1.从水里走过去。泛指从水上经过:跋山涉水。远涉重洋。2.经历:涉险。3.牵连;相关:牵涉。涉及。
水:1.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,化学式H2O。无色、无味、无臭的液体,在标准大气压(101325帕)下,冰点0℃,沸点100℃,4℃时密度最大,为1克/毫升。2.河流:汉水。淮水。3.指江、河、湖、海、洋:水陆交通。水旱码头。水上人家。4.(水儿)稀的汁:墨水。药水。甘蔗的水儿很甜。5.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:贴水。汇水。外水。6.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: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。7.姓。
“爬山涉水”常被用来形容旅途的艰辛或克服困难的决心。比如一位科研工作者说:“为了采集高原植物样本,我们团队真是爬山涉水,连帐篷都被冰雹砸穿过。”这时有人问:“为什么用‘爬山涉水’来形容?”其实这不仅指物理上的跋涉,更暗示了突破地理限制、直面未知挑战的勇气。
再比如创业者分享经历:“当初开拓海外市场,语言不通、法规陌生,简直像在商业版图上爬山涉水。”这里突然蹦出个疑问:“现代社会还需要实际爬山涉水吗?”答案藏在比喻中——虽然交通工具发达,但突破认知边界、跨越行业壁垒的过程,依然需要这种“手脚并用”的拼搏精神。
有个有趣的观察:在家庭教育中,家长常说“孩子学编程就像爬山涉水”。这种说法是否夸张?细想会发现,当孩子从拖拽积木模块过渡到写代码时,确实会遇到思维模式的陡坡和逻辑漏洞的“湍流”。亲身教过孩子编程的人会懂,这种跨越比想象中更需要耐心引导。
突然想到:为什么这个成语能跨越千年仍被使用?或许因为人类基因里刻着探索本能。就像上周我参加城市徒步活动,明明有平坦大路,偏要选布满碎石的河岸线——那种手脚并用的踏实感,和坐车经过完全不同。这种体验印证了成语的生命力:它不仅是动作描述,更是突破舒适区的象征。
有个朋友曾调侃:“追女生比爬山涉水还难,至少山里没有‘已读不回’。”虽是玩笑,却点破了成语的现代适应性。当我们说“在人际关系中爬山涉水”,实际在强调主动沟通、理解差异的重要性。这种用法跳出了地理范畴,让古老词汇焕发新意。
最后注意到,这个成语常与收获相伴出现。就像农科专家在深山找到珍稀作物品种,游客在险峰看到云海日出,过程越是艰难,成果越显珍贵。这种因果关系提醒我们:值得追求的目标,往往藏在需要躬身攀爬的路径尽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