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ān qiǎng fù huì
成语解释:牵:拉;附会:把无联系的事物生硬地拉扯到一起。把不相干的事物硬拉在一起;说成彼此相干。
成语出处:清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11回:“后儒牵强附会,费尽心思,不知都是古今学不分明的缘故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牽強坿會
英文翻译:draw a forced analogy
牵:1.拉着使行走或移动:牵引。牵着一头牛往地里走。2.牵涉:牵连。牵制。3.姓。
强:[qiáng]1.力量大(跟“弱”相对):强国。富强。身强体壮。工作能力强。2.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;坚强:要强。责任心强,工作就做得好。3.使用强力:强制。强渡。强占。强索财物。4.使强大或强壮:富国强兵。强身之道。5.优越;好(多用于比较):今年的庄稼比去年更强。6.用在分数或小数后面,表示略多于此数(跟“弱”相对):实际产量超过原定计划12%强。7.姓。[qiǎng]勉强:强迫。强笑。强辩。强不知以为知。[jiàng]强硬不屈;固执:倔强。
附:1.外加的;附带的:附录。附设。2.依靠:依附。附随。3.靠近;贴近:附近。附耳交谈。
会:[huì]1.聚合;合在一起:会合。会齐。会诊。会审。2.见面;会见:会面。会客。昨天没有会着他。3.有一定目的的集会:晚会。舞会。开会。报告会。晚上有一个会。4.某些团体:工会。妇女联合会。5.庙会:赶会。6.民间朝山进香或酬神求年成时所组织的集体活动,如香会、迎神赛会等。7.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组织,入会成员按期平均交款,分期轮流使用。8.主要的城市:都会。省会。9.时机:机会。适逢其会。10.应当:长风破浪会有时。11.理解;懂得:体会。误会。心领神会。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。12.熟习;通晓:会英文。会两出京戏。13.助动词。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(多半指需要学习的事情):我不会滑冰。这孩子刚会走路,还不大会说话。14.助动词。表示擅长:能说会道。会写会画的人倒不太讲究纸的好坏。15.助动词。表示有可能实现:他不会不来。树上的果子熟了,自然会掉下来。16.付账:会账。我会过了。17.见〖会儿〗、〖会子〗。[kuài]总计:会计。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:明明两件事毫无关联,却非要生拉硬拽拼凑因果关系?比如某次考试失利后,朋友安慰说"你看昨天买的圆珠笔漏墨了,这预示着我们要以退为进"。这种强行建立联系的表达方式,正是典型的"牵强附会"。
为什么人们会制造牵强的关联呢?核心问题在于人类大脑的"模式识别"本能。就像在云朵中看出动物形状,我们总试图在杂乱信息中寻找规律。但过度追求这种联系,就容易出现"为赋新词强说愁"的情况。比如某美食博主说"这道菜要顺时针搅拌,因为地球自转影响分子运动",这显然是把物理现象和烹饪技巧生硬嫁接。
如何判断是否牵强附会?有个简单标准:关联链条是否经得起推敲。就像用"乌鸦叫预示着下雨"来解释考试失利,中间至少缺少三个逻辑环节的支撑。而合理的关联应该像拼图般严丝合缝,比如"勤能补拙"这个成语,既符合生活经验,又蕴含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考。
在信息爆炸时代,警惕牵强附会尤为重要。某些商家宣称"红色包装能提升50%食欲",却忽略了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影响。这种现象让我联想到古人说的"削足适履"——为套用某个理论而扭曲事实本质。保持独立思考,就像在沙滩捡贝壳,既要有发现美的眼光,也要有辨别真伪的智慧。
语言就像工具箱,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场景。用"牵强附会"形容生搬硬套,用"顺理成章"描述自然关联,恰如其分的选择能让表达更精准。就像炒菜讲究火候,语言运用也需要掌握分寸,既不要"杯弓蛇影"般过度解读,也不必"因噎废食"完全拒绝联想。
观察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很有趣。上周在公园听见大爷说:"广场舞跳得好,股市才能涨",这种幽默的牵强附会反而成了调节气氛的妙招。可见在某些非正式场合,适度的"强行关联"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,关键要分清场合与对象,就像炒菜放盐,适量为佳。
理解成语就像解锁文化密码。当我们说某个比喻"太牵强",其实是在维护语言的精确性。这种集体共识的形成,恰似无数溪流汇聚成河,既有约定俗成的力量,也需与时俱进的智慧。下次遇到生硬关联时,不妨笑着指出:"您这个说法,怕是比用筷子吃牛排还要费劲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