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é bì chún jiāo
成语解释:敝:破;焦:干。舌头破烂;嘴唇干焦。形容说话很多;费尽口舌。
成语出处:汉 赵晔《吴越春秋 夫差内传》:“焦唇干舌,苦身劳力,上事群臣,下养百姓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补语;含褒义
繁体字形:舌敝脣焦
英文翻译:talk till one 's tongue and lips are parched
舌:1.像舌头的东西:帽舌。火舌。2.铃或铎中的锤。
敝:1.破旧;破烂:敝衣。舌敝唇焦。2.谦辞,用于跟自己有关的事物:敝姓。敝处。敝校。3.衰败:凋敝。经久不敝。
唇:人或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的肌肉组织。通称嘴唇。
焦:1.火候过大或火力过猛,使东西变硬变脆或烧成炭样:烤得又焦又脆。衣服烧焦了。2.由于缺少水分,变得干枯、干燥:焦渴。唇焦舌燥。3.着急:心焦。焦急。4.指焦炭:炼焦。5.焦耳的简称。
提到“舌敝唇焦”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。其实它描述的是说话说到舌头起泡、嘴唇干裂的状态,用来形容费尽口舌、反复劝说的场景。比如在家长会上,班主任反复强调安全教育:“防溺水六不准要记牢,私自下水绝对不允许!”连续讲了三节课后嗓子都哑了,这就是典型的舌敝唇焦。
为什么这个成语常被用在劝说场景?因为在人际交往中,当我们需要改变他人想法时,往往需要反复沟通。就像邻居王阿姨劝儿子少玩游戏:“眼睛要看坏的呀!每天最多玩半小时!”从暑假说到开学,手机屏幕使用时间还是没降下来,这种既无奈又坚持的状态,正是成语传达的深层含义。
不过现代人有了新解法。上周看到社区志愿者用智能手环监测老人健康数据,代替了口头叮嘱“按时吃药”。科技发展让舌敝唇焦的场面变少了,但面对面沟通的温度依然不可替代。就像心理咨询师不会因为来访者暂时没改变就停止倾听,真诚的交流永远需要耐心。
这个成语过时了吗?我倒觉得它焕发了新生机。短视频时代,知识博主为了讲透一个概念,常常连发十几条解说视频。有位科普作者为解释量子纠缠,做了8期动画演示,评论区都说“终于听懂了”。这种新时代的“舌敝唇焦”,何尝不是专业精神的体现?
最后想说,有效沟通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输出。就像教孩子系鞋带,与其说十遍步骤,不如蹲下来手把手教三次。当我们觉得舌敝唇焦时,或许该换个方式:用演示代替说教,用行动影响他人,让语言真正产生共鸣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