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é qū dà yá
成语解释:同“诘曲聱牙”。
成语出处:清·陈田《序》:“其间独照之匠,若荆川、遵岩、震川变秦汉为欧曾,易诘屈謷牙为字顺文从,允矣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詰屈謷牙
英文翻译:full of difficult and unpronounceable words
诘:[jié]诘问:盘诘。反诘。诘责。[jí][诘屈聱牙](jíqūáoyá)同“佶屈聱牙”。
屈:1.弯曲;使弯曲:屈指。屈膝。猫屈着后腿,竖着尾巴。2.屈服;使屈服:宁死不屈。威武不能屈。3.理亏:屈心。理屈词穷。4.委屈;冤枉:受屈。叫屈。你可屈死我了。5.姓。
謷:1.诋毁:诽谤:“謷丑先王,排訾旧典。”2.高;高超:“謷乎大哉!独成其天。”3.古同“嗷”,哀叹声:“吏缘为奸,天下謷謷然陷刑者众。”
牙:1.人和高等动物咬切、咀嚼食物的器官,由坚固的骨组织和釉质构成。人的牙按部位和形状的不同,分为切牙、尖牙、前磨牙、磨牙。通称牙齿,也叫齿。2.特指象牙:牙筷。牙章。牙雕。3.形状像牙齿的东西:牙子。4.姓。5.牙子2:牙行。
说起“诘屈聱牙”这个成语,可能很多人会对着字面发愣——这四个字本身就够拗口的。其实它专指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或话语,就像你读某些学术论文时,每个字都认识,但连起来完全不明白作者在说什么。
举个例子:某科技公司发布的新品说明书写着“本产品采用多模态异构化交互界面,通过非线性拓扑结构优化用户体验”。普通人看到这段话的第一反应可能是:“说人话!”这种堆砌专业术语却不解释实际功能的行文,就是典型的诘屈聱牙。
为什么会有人故意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?这可能源于两个心理:要么想显摆自己的学识,就像刚学会用成语的小学生;要么对内容本身不够自信,试图用艰涩词汇掩盖空洞。不过现实中更多是缺乏换位思考——作者忘了读者并没有相同的知识背景。
再举个反例:社区公告栏写着“垃圾分类请遵循四色桶投放标准”。这句话虽然简短,但传达信息清晰明确。对比之下,如果改成“居民需依据固废分类管理细则,执行多维度物料分拣投放”,就显得故弄玄虚。可见真正的专业不是让人看不懂,而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。
记得前年帮邻居读保险合同时,发现条款里写着“本产品对不可抗力所致之标的物损毁实行责任免除”。其实直接说“天灾造成的损失不赔”多好?这种文字游戏除了增加理解成本,还会降低信任度。毕竟沟通的本质是信息传递,不是词汇量竞赛。
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在写诘屈聱牙的内容?有个简单测试:把文字念给非专业人士听,如果对方需要反复询问“这是什么意思”,就该重新调整表达方式了。就像做菜,真正的厨艺高手不会炫技地堆砌十八种香料,而是用最合适的火候激发食材本味。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清晰表达正在成为稀缺能力。下次准备演讲稿或写文章时,不妨想象自己在给奶奶解释事情。那些原本要用的“战略级赋能”“去中心化生态”之类的词汇,说不定就会自动转化成更接地气的表达了。
说到底,语言就像桥梁,造得再精美复杂,如果别人走不上去也是徒劳。与其追求表面的高深,不如把心思花在如何让更多人顺利抵达理解的彼岸——毕竟,被理解才是沟通的终极胜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