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hài
  • rén
  • tīng
  • wé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ài rén tīng wén

成语解释:骇:惊吓;震惊。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。

成语出处:宋 朱熹《朱文公文集 答詹师书》:“浙中近年怪论百出,骇人听闻,坏人心术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兼语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
繁体字形:駭人聽聞

英文翻译:appalling

骇人听闻的意思

骇:惊吓;震惊:惊涛骇浪。骇人听闻。
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
听:1.用耳朵接受声音:听广播。2.服从;接受;照办:一切行动听指挥。不听劝告。3.任凭:听其自然。4.判断;治理:垂帘听政。5.英语音译词。金属制的密封罐、筒等。也用作量词:听装香烟。一听啤酒。

闻:1.听见:听而不闻。耳闻不如目见。2.听见的事情;消息:见闻。新闻。奇闻。3.有名望的:闻人。4.名声:令闻。秽闻。5.用鼻子嗅: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?6.姓。

成语评论

骇人听闻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就带着强烈的冲击感,但它究竟怎么用才准确?举个例子:某地爆出“自来水含重金属超标”的谣言,导致居民抢购矿泉水,后来被证实是有人恶意造谣——这件事本身确实算得上“骇人听闻”。这里的关键在于,成语描述的不仅是“让人害怕”,更强调事件本身“反常到突破常识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“触目惊心”有什么区别?举个反例:纪录片里贫困山区孩子每天走五公里山路上学,这让人心疼,但属于“触目惊心”而非“骇人听闻”,因为它虽然艰难却并不违背常理。而如果突然曝出某地官员贪污了山区孩子的午餐补贴,这才符合“骇人听闻”的使用场景,因为突破了对人性底线的预期。

在实际生活中,我们可能更容易遇到“被骇人听闻化”的信息。比如家族群里转发“吃隔夜菜百分百致癌”的帖子,这类内容往往故意用夸张手法制造恐慌。这时候不妨多问一句:数据来源可靠吗?是否符合基本科学逻辑?这种警惕性反而能帮我们避免成为成语中的“被骇者”。
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在当代社会更像一面镜子。社交媒体上某些自媒体为博眼球,把普通纠纷渲染成“惊天黑幕”,本质上是在消费公众的信任感。比如去年某网红餐厅被造谣“用老鼠肉做炸鸡”,虽然最终辟谣,但商家已损失惨重——这种人为制造的“骇人听闻”,正在稀释成语原有的严肃性。

最后回到成语本身的价值:它本是为了警示人们关注真正恶劣的社会现象。就像《红楼梦》里柳湘莲说“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,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”,这种对腐朽现象的尖锐揭露,才是“骇人听闻”在文化传承中的正面意义。当我们使用它时,或许该多份责任感,少些随意性。

骇人听闻的造句

  1. 造句 这个事件真是骇人听闻。
  2. 造句 我的主旨一贯非逐渐稳重停滞,既不要靠骇人听闻的害润,新华书店你属于那个,也不要在市场不景气时,忽然无资金周转不灵的要挟。
  3. 造句 骇人听闻的利益冲突变得习以为常。
  4. 造句 广岛的影响是毁灭性的,切尔诺贝利事故骇人听闻,福岛核危机令人震惊。
  5. 造句 昨晚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案件。
  6. 造句 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骇人听闻的血汗。
  7. 造句 佚名叙述者描述了离经叛道甚而多是骇人听闻的故事,用语却是冷淡,或可以算上平常的语句。
  8. 造句 老黄给我们讲的那件碎尸案,真是骇人听闻。
  9. 造句 中世纪的宗教法庭创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酷刑。
  10. 造句 这并不是说西方就没有骇人听闻的野蛮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