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ān shí liù jì,zǒu wéi shàng jì
成语解释:原本指无力与敌人对抗;最好是避开。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;没有别的好办法;只能出走。
成语出处:《南齐书 王敬则传》:“檀公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,汝父子唯应急走耳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复句式;作谓语、分句;用于劝说词
繁体字形:三十六計,走為上計
英文翻译:Thirty six plans
三:1.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多数或多次:三思。三缄其口。3.姓。
十:1.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达到顶点:十足。十分。十成的把握。3.姓。
六:[liù]1.数目。五加一的和。2.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。相当于简谱的“5”。[lù]用于地名,如六安(在安徽)。
计:1.计算:核计。共计。不计其数。数以万计。2.测量或计算度数、时间等的仪器:体温计。血压计。晴雨计。3.主意;策略;计划:计策。巧计。缓兵之计。眉头一皱,计上心来。百年大计,质量第一。4.做计划;打算:设计。为加强安全计,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。5.计较;考虑:不计成败。无暇计及。6.姓。
走:1.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:行走。走路。孩子会走了。马不走了。2.跑:奔走。3.(车、船等)运行;移动;挪动:钟不走了。这条船一个钟头能走三十里。你这步棋走坏了。4.趋向;呈现某种趋势:走红。走热。5.离开;去:车刚走。我明天要走了。请你走一趟吧。把箱子抬走。6.指人死(婉辞):她还这么年轻就走了。7.(亲友之间)来往:走娘家。走亲戚。他们两家走得很近。8.通过:咱们走这个门出去吧。9.漏出;泄漏:走气。走风。说走了嘴。10.姓。
为:[wéi]1.做:有为。事在人为。敢作敢为。大有可为。2.充当:选他为代表。3.变成;成:一分为二。化为乌有。变沙漠为良田。4.是:十寸为一尺。5.姓。6.被(跟“所”字合用):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。7.常跟“何”相应,表示疑问或感叹:何以家为(要家干什么)?8.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,构成表示程度、范围的副词:大为高兴。广为传播。深为感动。9.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,加强语气:极为重要。甚为便利。颇为可观。尤为出色。[wèi]1.帮助;卫护:为吕氏者右袒,为刘氏者左袒。2.表示行为的对象;替:为你庆幸。为人民服务。为这本书写一篇序。3.表示原因、目的: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。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。4.对;向:不足为外人道。
上:[shàng]1.方位词。位置在高处的:上部。上游。往上看。2.等级或品质高的:上等。上级。上品。3.方位词。次序或时间在前的:上卷。上次。上半年。4.旧时指皇帝:上谕。5.向上面:上缴。上升。上进。6.姓。7.由低处到高处:上山。上楼。上车。8.到;去(某个地方):上街。上工厂。他上哪儿去了?9.向上级呈递:上书。10.向前进:老张快上,投篮。见困难就上,见荣誉就让。11.出场:这一场戏,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上。这一场球,你们五个先上。12.把饭菜等端上桌子:上饭。上菜。上茶。13.添补;增加:上水。上货。14.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;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:上刺刀。上螺丝。15.涂;搽:上颜色。上药。16.达到;够(一定数量或程度):上百人。上年纪。⒁(又shǎng)上声:平上去入。17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1”。见〖工尺〗。18.表示由低处向高处:爬上山顶。19.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:锁上门。考上了大学。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。20.表示开始并继续:爱上了农村。[shǎng]指上声,“上2”shàng⒁的又音。[shang]1.用在名词后,表示在物体的表面:脸上。墙上。桌子上。2.用在名词后,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:会上。书上。课堂上。报纸上。3.表示某一方面:组织上。事实上。思想上。
计:1.计算:核计。共计。不计其数。数以万计。2.测量或计算度数、时间等的仪器:体温计。血压计。晴雨计。3.主意;策略;计划:计策。巧计。缓兵之计。眉头一皱,计上心来。百年大计,质量第一。4.做计划;打算:设计。为加强安全计,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。5.计较;考虑:不计成败。无暇计及。6.姓。
“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”这句成语,听起来像在教人“逃跑”,但背后的智慧可没这么简单。举个例子:小明和同学打篮球,对方身高体壮,小明队一直被压制。眼看比分越拉越大,小明突然喊暂停,调整战术,让队友放弃硬拼,转而用快速传球消耗对方体力。结果下半场对方累得跑不动,小明队反而逆风翻盘。这时候,“走为上计”可不是认怂,而是避开锋芒、保存实力,再找机会反攻。
有人可能会问:遇到问题就跑,难道不是懦弱吗?其实,“走”的核心是主动选择。比如职场中,小张发现公司内部管理混乱,项目注定失败,果断辞职换工作,后来原公司果然裁员。他并非逃避挑战,而是把精力投入更有价值的地方——这种“走”反而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判断力。
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邻居阿姨总爱抱怨家长里短,小李每次遇到她就找借口离开。这不是冷漠,而是避免被负面情绪消耗。就像《孙子兵法》说的“强而避之”,保护自己的时间和心情,何尝不是一种智慧?
个人认为,现代人尤其需要这种思维。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,有些人沉迷于无效争论,比如在社交媒体和人“杠”到半夜。这时候不妨学学“走为上计”——关掉手机看本书,或者出门散步,反而能跳出情绪陷阱,找到更高效的解决方式。
最后想说,“走”从来不是终点。就像下棋时暂时放弃一子,是为了全局胜利;生活中暂时后退一步,可能是为了看清方向再出发。当你在纠结“要不要坚持”时,不妨问问自己:此刻的坚持是勇敢,还是固执?或许答案就在这句传承千年的策略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