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ān fū zhī duì
成语解释:见“三夫之言”。
成语出处:《晋书·王濬传》:“今臣之信行,未若曾参之著;而谗构沸腾,非徒三夫之对,外内扇助,为二五之应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主语;指流言
繁体字形:三夫之對
英文翻译:A match of three husbands
三:1.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多数或多次:三思。三缄其口。3.姓。
夫:[fū]1.丈夫(zhàng·fu):夫妻。夫妇。姐夫。姑夫。2.成年男子:匹夫。一夫守关,万夫莫开。3.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:渔夫。农夫。轿夫。4.旧时服劳役的人,特指被统治阶级强迫去做苦工的人:夫役。拉夫。5.姓。[fú]1.指示代词。那;这:独不见夫螳螂乎?2.人称代词。他:使夫往而学焉。3.a)用在一句话的开始:夫战,勇气也。b)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:人定胜天,信夫。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对:1.回答:对答如流。2.向着;朝着:枪口对准敌人。3.对抗;敌对:对手。针锋相对。4.对待。例:对事不对人。5.正确;正常;相合:这话很对。神色不对。数目不对,还差一些。6.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比较,看是否相符合:校对。对表。7.使两个东西接触或配合:把破镜片对到一起。对榫。8.投合;适合:俩人很对脾气。对心思。9.成双的:对联。10.搀入(多指液体):对水。11.⑪介词。1.与“对于”用法基本相同,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:对你的建议,他很重视。2.对待:小王对他有意见。3.朝;向:对人民负责。
“三夫之对”这个词乍一听有点陌生,但拆开来看其实挺有意思。想象一下,三个不同背景的人面对同一个问题,给出各自的答案——比如有人问“怎么才能成功?”,农民说“靠勤快”,商人说“靠眼光”,学者说“靠读书”。这种多元视角的碰撞,就是“三夫之对”的生动写照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“三人成虎”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“对”字。前者强调不同立场的回答形成对话,后者侧重谣言的叠加效应。比如公司讨论新产品定价时,市场部主张低价引流,技术部坚持高质高价,财务部要求控制成本,这种多维度辩论才是“三夫之对”的典型场景。
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。家长群里讨论孩子教育,有的推崇素质教育,有的狠抓应试训练,还有的重视社会实践。没有绝对的对错,就像中医开方讲究君臣佐使,不同观点的合理配伍反而能达成平衡。这种思维碰撞让我想起互联网公司的AB测试,多个方案并行验证,往往比孤注一掷更稳妥。
不过要注意,多元不等于散漫。就像交响乐团需要指挥,真正的“三夫之对”应当有共同的目标框架。比如社区改造方案征集时,虽然居民、设计师、物业各有诉求,但最终要回归“提升居住幸福感”这个原点。这种有焦点的多样性,才是智慧碰撞的正确打开方式。
看待争议问题时,不妨把自己代入“第四夫”的角色。当同事为项目方向争执不下时,先不急着站队,而是像调色师那样,把红黄蓝三原色调和成新色彩。毕竟,黑白分明的世界容易乏味,而彩虹之所以美丽,正因它包容了所有光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