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ān fū zhī yán
成语解释: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。语本《战国策 秦策二》:“昔者曾子处费,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,人告曾子母曰:‘曾参杀人。’曾子母曰:‘吾子不杀人。’织自若。有顷焉,人又曰:‘曾参杀人。’其母尚织自若。顷之,一人又告之曰:‘曾参杀人。’其母惧,投杼逾墙而走。
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昔者曾子处费,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,人告曾子母曰:‘曾参杀人。’曾子母曰:‘吾子不杀人。’织自若。有顷焉,人又曰:‘曾参杀人。’其母尚织自若。顷之,一人又告之曰:‘曾参杀人。’其母惧……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主语;指流言
繁体字形:三夫之言
英文翻译:Three husband's words
三:1.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多数或多次:三思。三缄其口。3.姓。
夫:[fū]1.丈夫(zhàng·fu):夫妻。夫妇。姐夫。姑夫。2.成年男子:匹夫。一夫守关,万夫莫开。3.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:渔夫。农夫。轿夫。4.旧时服劳役的人,特指被统治阶级强迫去做苦工的人:夫役。拉夫。5.姓。[fú]1.指示代词。那;这:独不见夫螳螂乎?2.人称代词。他:使夫往而学焉。3.a)用在一句话的开始:夫战,勇气也。b)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:人定胜天,信夫。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言:1.话:言语。语言。格言。诺言。发言。有言在先。言外之意。2.说:言之有理。畅所欲言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3.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:五言诗。万言书。全书近二十万言。4.姓。
“三夫之言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?其实它出自《左传》,原本指三个普通人的言论,后来逐渐演变成形容流言蜚语或不可靠的说法。比如有人悄悄议论:“最近公司要裁员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,但仔细想想,这不就是三夫之言吗?连正式通知都没看到呢。”这种情况下,用这个成语就能精准表达对传闻的质疑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古人会用“三夫”来指代谣言呢?其实这和古代社会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关。过去消息闭塞,三个普通人的口口相传就可能让一件事彻底走样。放到今天,类似的现象更常见了——社交媒体上的一个截图、一段聊天记录,经过几次转发就能变成“爆炸性新闻”。比如某明星“隐婚”的八卦突然刷屏,结果当事人第二天就发声明澄清,这不正是现代版的三夫之言吗?
生活中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?我的经验是“让信息飞一会儿”。去年小区里突然有人说要建垃圾处理站,业主群里炸开了锅。我特意去规划局网站查了公示文件,发现根本不存在这个计划。这种主动求证的习惯,能帮我们避开很多三夫之言的坑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三夫之言也不全是坏事。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人们内心的焦虑点。就像家长群里突然疯传“某小学要搬迁”,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大家对教育资源的担忧。这时候如果能抓住机会主动沟通,反而能促进问题的透明化解决。
最后想说的是,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保持清醒的头脑比任何时候都重要。下次再遇到满天飞的小道消息,不妨先问自己:这是不是又一个三夫之言?多问几个为什么,真相往往就藏在问题的背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