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ǐ fū zhī yǒng
成语解释: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。
成语出处:《国语 越语上》:“吾不欲匹夫之勇也,欲其旅进旅退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匹夫之勇
英文翻译:brute courage
匹:1.比得上;相当;相配:匹配。难与为匹。2.单独:匹夫。3.姓。4.用于马、骡等:两匹骡子。三匹马。5.用于整卷的绸或布(五十尺、一百尺不等):一匹绸子。两匹布。“疋”
夫:[fū]1.丈夫(zhàng·fu):夫妻。夫妇。姐夫。姑夫。2.成年男子:匹夫。一夫守关,万夫莫开。3.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:渔夫。农夫。轿夫。4.旧时服劳役的人,特指被统治阶级强迫去做苦工的人:夫役。拉夫。5.姓。[fú]1.指示代词。那;这:独不见夫螳螂乎?2.人称代词。他:使夫往而学焉。3.a)用在一句话的开始:夫战,勇气也。b)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:人定胜天,信夫。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勇:1.勇敢:勇武。奋勇。越战越勇。智勇双全。2.清朝称战争时期临时招募,不在平时编制之内的兵:散兵游勇。3.姓。
“匹夫之勇”这个词听起来很酷,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举个最简单的例子:小明考试没复习,却硬要挑战全班最难的数学题,结果一败涂地。这算不算“匹夫之勇”?其实,这个成语说的就是单凭一时冲动做事,不考虑策略和后果的莽撞行为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难道勇气不是好事吗?”当然,勇气本身值得肯定,但问题在于“匹夫之勇”缺少智慧的支撑。就像电影里的英雄孤身闯敌营,如果没有周密的计划,最后大概率会变成“送人头”。生活中,老板突然布置超负荷任务时,直接拍胸脯说“全包在我身上”,结果把自己累垮还耽误进度,这也是典型的例子。
历史上有个经典案例:楚汉相争时,项羽力能扛鼎,却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,最终乌江自刎。他的个人勇猛无人能敌,但缺乏大局观和团队协作意识,反而成了致命弱点。这让我们思考——真正的强者,究竟是靠肌肉还是靠脑子?
个人认为,现代社会更需要“智者之勇”。比如面对职场不公,与其当面硬怼领导,不如收集证据、联合同事共同发声;遇到家庭矛盾,比起赌气冷战,主动沟通才是治本之道。就像打游戏时,菜鸟只会无脑放大招,高手却懂得算技能CD、看地图走位。
最后分享个观察:很多年轻人总把“不服就干”挂在嘴边,其实这种心态就像用蛮力拧生锈的水龙头——越使劲越容易拧坏。与其这样,不如先浇点润滑油(找解决方法),再轻轻转动(采取行动)。毕竟,能笑着解决问题的人,比只会红着脸较劲的人更酷,不是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