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ǐ fū zhī liàng
成语解释:同“匹夫小谅”。
成语出处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皇甫嵩朱儁传论》:“故梁衍献规,山东联盟,而舍格天之大业,蹈匹夫之小谅,卒狼狈虎口,为智士笑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为人
繁体字形:匹夫之諒
英文翻译:Common understanding
匹:1.比得上;相当;相配:匹配。难与为匹。2.单独:匹夫。3.姓。4.用于马、骡等:两匹骡子。三匹马。5.用于整卷的绸或布(五十尺、一百尺不等):一匹绸子。两匹布。“疋”
夫:[fū]1.丈夫(zhàng·fu):夫妻。夫妇。姐夫。姑夫。2.成年男子:匹夫。一夫守关,万夫莫开。3.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:渔夫。农夫。轿夫。4.旧时服劳役的人,特指被统治阶级强迫去做苦工的人:夫役。拉夫。5.姓。[fú]1.指示代词。那;这:独不见夫螳螂乎?2.人称代词。他:使夫往而学焉。3.a)用在一句话的开始:夫战,勇气也。b)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:人定胜天,信夫。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谅:1.原谅:谅解。体谅。2.料想:谅他不能对我怎样。3.古指诚实。
“匹夫之谅”这个词,听起来有点文绉绉,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它形容一个人虽然坚持自己的原则,但这种坚持可能显得固执、缺乏变通,甚至因为眼界有限而忽略了大局。比如有人因为一句气话和好友绝交,表面看是“有骨气”,但长远看可能得不偿失。
为什么说“匹夫之谅”容易让人陷入困境? 举个例子:古代有个书生,因为邻居砍了他家一棵树枝,坚持要对方赔钱道歉,最后闹到两家世代结仇。表面上看,他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,但实际上,他因为一棵树牺牲了邻里关系,甚至影响了后代。这种“寸步不让”的坚持,反而成了束缚自己的枷锁。
再举个现代例子:职场中有人因为会议桌上的座位顺序被调整,觉得不被尊重,愤而辞职。这种“争一口气”的行为看似有原则,但换个角度看,或许只是一次无心之失,或者有更复杂的背景。如果因此断送职业发展机会,是否值得?
如何在坚持原则和保持灵活之间找到平衡? 我的个人观点是:原则就像指南针,帮我们明确方向;但走路时遇到水坑,绕开两步并不等于改变方向。比如朋友借钱逾期未还,与其立刻撕破脸,不如先了解对方是否遇到困难,同时明确自己的底线。这样既保护了关系,也维护了权益。
生活中还有一种常见情况:父母常因为孩子不按自己规划的人生路径发展,用断绝关系相威胁。这种“为你好”的强硬,本质也是一种“匹夫之谅”。其实换个角度想,孩子探索不同可能性时的试错成本,可能远低于亲子关系破裂带来的伤害。
需要强调的是,“匹夫之谅”不等同于坚守底线。区别在于:前者关注的是“我的面子不能丢”,后者关注的是“核心价值不能破”。比如商人拒绝行贿是坚守底线,但如果是为赌气故意搞砸合作,就可能变成匹夫之谅。关键要分清什么是真正不能让步的,什么是可以灵活处理的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你最近遇到的某个“必须坚持”的事情,如果退让半步,最坏的结果是什么?最好的可能又是什么?或许答案会让我们对“原则”二字有新的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