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
成语解释: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。
成语出处:元 李寿卿《伍员吹箫》第一折:“老儿放心,凭着我三寸不烂之舌,见了伍员,不怕他不来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;比喻能说会道,善于应付的嘴
繁体字形:三寸不爛之舌
英文翻译:Three inch tongue
三:1.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多数或多次:三思。三缄其口。3.姓。
寸:1.长度单位,10分等于1寸,10寸等于1尺。1市寸合1/30米。2.形容极短或极小:寸功。寸进。寸土。寸步。鼠目寸光。3.凑巧:你来得可真寸。4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烂:1.因水分过多或过熟而松软:烂泥。稀粥烂饭。2.腐烂;破碎:烂苹果。回收废铜烂铁。3.形容程度深:烂醉如泥。烂熟于胸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舌:1.像舌头的东西:帽舌。火舌。2.铃或铎中的锤。
“三寸不烂之舌”到底怎么用?举个例子:小明第一次去客户公司谈合作,对方一开始态度冷淡,但他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案例一步步说服了对方。事后同事调侃他:“你这三寸不烂之舌真不是盖的!”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这个成语专门用‘舌头’形容口才?”其实古人认为舌头是发声的关键器官,而“三寸”长度既能体现其灵活性,又暗含“小器官撬动大结果”的智慧——就像现在常说“一句话改变局势”,本质都是语言的力量。
再举个生活场景:小玲发现室友总把外卖盒堆在公共区域,她没直接抱怨,而是开玩笑说:“咱们这垃圾山再堆下去,都能申请吉尼斯纪录了吧?”结果室友笑着主动收拾了。你看,三寸不烂之舌不一定非要严肃谈判,幽默化解矛盾也是妙用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原本出自《史记·平原君列传》,讲的是毛遂自荐的故事。当时毛遂靠口才说服楚王结盟,后来人们就用“三寸舌”形容能言善辩。两千年后的今天,虽然交流方式从面对面变成了视频会议,但语言说服力的本质从未改变。
个人觉得,现代社会特别需要这种能力。不过要注意的是,好口才不等于油嘴滑舌。就像上周我帮邻居调解停车纠纷,发现光靠漂亮话没用,关键要站在双方立场找平衡点。真正的“三寸不烂之舌”,应该是理性与同理心的结合体。
最后分享个冷知识:心理学研究显示,人在交流时,55%的信息通过肢体语言传递,38%通过语调,真正靠语言内容只占7%。所以用这个成语时,别忘了配合适当的语气和表情,毕竟——会说话的舌头,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