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ù fú shuǐ tǔ
成语解释:水土:指一地的饮水、气候、环境等。不能适应某地的气候和饮食习惯
成语出处:唐·韩愈《黄家贼事宜状》:“比者所发诸道南讨兵马,例皆不谙山川、不伏水土,远乡羁旅,疾役杀伤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不适应异地气候与饮食等
繁体字形:不伏水土
英文翻译:Uncombed soil and water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伏:1.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;趴:伏案。伏在桌子上。2.低下去:起伏。此起彼伏。3.隐藏:潜伏。伏击。昼伏夜出。4.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统称;伏天:入伏。初伏。三伏天。每伏十天。5.屈服;低头承认;被迫接受:伏诛。6.使屈服;降伏:降龙伏虎。7.姓。8.伏特的简称。1安的电流通过电阻为1欧的导线时,导线两端的电压是1伏。
水:1.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,化学式H2O。无色、无味、无臭的液体,在标准大气压(101325帕)下,冰点0℃,沸点100℃,4℃时密度最大,为1克/毫升。2.河流:汉水。淮水。3.指江、河、湖、海、洋:水陆交通。水旱码头。水上人家。4.(水儿)稀的汁:墨水。药水。甘蔗的水儿很甜。5.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:贴水。汇水。外水。6.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: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。7.姓。
土:1.土壤;泥土:黄土。黏土。土山。土坡。土堆。2.土地:国土。领土。3.本地的;地方性的:土产。土话。这个字眼太土,外地人不好懂。4.民间的;民间沿用的;非现代化的(区别于“洋”):土法。土专家。土洋并举。5.不合潮流;不开通:土里土气。土头土脑。6.未熬制的鸦片:烟土。7.姓。
嘿,朋友们,今天咱们聊个有意思的成语——“不伏水土”。先来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小李刚搬到南方工作,结果三天两头拉肚子,同事打趣说:“你这典型的不伏水土啊!”(小声说,其实就是他喝不惯当地的水啦!)
哎哟,这时候问题来了:为啥换个地方就容易“不伏水土”呢?其实呀,咱们的身体就像手机系统,突然换了个生态环境,总得花点时间更新“驱动程序”。就像北方人第一次吃折耳根,那表情管理绝对失控——这可不只是肠胃在抗议,连味觉都在罢工呢!
说到这儿,想起我表妹去西藏旅游的经历。她信誓旦旦说要做“高原勇士”,结果第二天就抱着氧气瓶不撒手。导游笑着摇头:“小姑娘,你这不伏水土的样子,跟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有得一拼!”(别说,历史书里那些和亲故事背后,说不定藏着多少水土不服的血泪史呢!)
不过依我看啊,现代社会“不伏水土”早就不限于身体反应了。比如新同事总抱怨公司食堂太咸,这哪儿是胃在抗议,分明是乡愁在作怪嘛!就像我妈总念叨:“外头的饺子馅儿,咋就调不出咱家楼下那味儿?”您品,您细品,这舌头上的记忆可比脑子还顽固呢!
最后说个冷知识:古人管这叫“水土不服”,现在年轻人更爱说“认床认厕所”。要我说啊,这本质上都是生命体对新环境的“开机自检”过程。等你的免疫系统和微生物群开完战略会议,保准能在新地盘混得风生水起!不信?您试试连着喝半个月当地水,保管比吃益生菌还管用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