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uǐ tǔ bù fú
成语解释:水土:指地方,引申为自然环境。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28卷:“大抵此症,起于饮食失调,兼之水土不伏,食积于小腹之中,凝滞不消,遂至生热,升至胸中,便觉饥饿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不适应异地的条件
繁体字形:水土不伏
英文翻译:Soil and water are not covered
水:1.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,化学式H2O。无色、无味、无臭的液体,在标准大气压(101325帕)下,冰点0℃,沸点100℃,4℃时密度最大,为1克/毫升。2.河流:汉水。淮水。3.指江、河、湖、海、洋:水陆交通。水旱码头。水上人家。4.(水儿)稀的汁:墨水。药水。甘蔗的水儿很甜。5.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:贴水。汇水。外水。6.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: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。7.姓。
土:1.土壤;泥土:黄土。黏土。土山。土坡。土堆。2.土地:国土。领土。3.本地的;地方性的:土产。土话。这个字眼太土,外地人不好懂。4.民间的;民间沿用的;非现代化的(区别于“洋”):土法。土专家。土洋并举。5.不合潮流;不开通:土里土气。土头土脑。6.未熬制的鸦片:烟土。7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伏:1.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;趴:伏案。伏在桌子上。2.低下去:起伏。此起彼伏。3.隐藏:潜伏。伏击。昼伏夜出。4.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统称;伏天:入伏。初伏。三伏天。每伏十天。5.屈服;低头承认;被迫接受:伏诛。6.使屈服;降伏:降龙伏虎。7.姓。8.伏特的简称。1安的电流通过电阻为1欧的导线时,导线两端的电压是1伏。
说到“水土不伏”,很多人可能会疑惑:这个词和常见的“水土不服”有什么关系?其实,“水土不伏”是更早期的说法,指人对新环境的气候、饮食或生活习惯难以适应。比如有人问:“为什么我每次出差都拉肚子?”答案可能就是“水土不伏”——你的身体正在和陌生的微生物、水质‘谈判’呢。
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小王从北方搬到南方工作,头一个月总感觉饭菜“没滋没味”,半夜还频繁起疹子。这不是他矫情,而是典型的“水土不伏”现象。就像手机突然换了充电器需要时间适配,人体也需要2-4周建立新的菌群平衡。这时候喝点本地发酵食品,反而比吃药更有效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代社会交通便利,水土不伏还有意义吗?”其实这种适应力恰恰变得更关键。试想一个程序员被外派到热带国家,既要对抗高温高湿,还要适应“下午三点全员喝茶”的工作节奏。这时候的“水土不伏”不仅是生理反应,更是文化震荡。我有个朋友在越南工作半年后,反而养成了午睡习惯,工作效率比在国内更高——这何尝不是一种进化?
从个人观察看,水土不伏其实暗含积极信号。就像移栽的植物,初期蔫头耷脑是根系在向下扎根。去年我在高原旅行时头痛欲裂,但坚持慢走三天后,竟发现爬坡比平原同伴更轻松。这种被迫调整的过程,反而激发出身体的隐藏潜力。或许人类本就有超越地域限制的适应基因,只是需要点启动时间。
下次遇到搬家后失眠、换城市工作没精神的情况,不妨对自己说:“这是身体在学习新方言呢。”带点家乡的泥土泡水喝,或者保留一个旧习惯当“过渡锚点”,往往比强行改变更有效。毕竟,真正的适应从来不是消灭差异,而是找到与新环境共处的节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