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ù kān zhī shuō
成语解释:指正确的、不可修改的言论。
成语出处:宋 吴曾《能改斋漫录 议论》:“故中兴难于创业,是谓不刊之说”。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形容不能改变的言论
繁体字形:不刊之説
英文翻译:unalterable writings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刊:1.削除;改正:刊谬补缺。刊误。2.刻:刊石。刊版。3.排版印刷:刊行。创刊。4.出版物。多指期刊。也指报上定期出的有专门内容的一版:丛刊。月刊。副刊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说:[shuō]1.用话来表达意思:我不会唱歌,只说了个笑话。2.解释:一说就明白。3.言论;主张:学说。著书立说。有此一说。4.责备;批评:挨说了。爸爸说了他几句。5.指说合;介绍:说婆家。6.意思上指:他这番话是说谁呢?[yuè]同“悦”。[shuì]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:游说。
哎哟,你听说过“不刊之说”这成语不?说白了,它形容那些权威到根本没法改动的言论,比如经典理论或者铁打的事实。举个栗子,“地球是圆的”这种科学结论,在当代社会基本算是不刊之说,毕竟连小学生都知道这事儿,对吧?
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“那要是有人非说地球是平的,算不算推翻不刊之说?”好问题!其实啊,不刊之说的核心是“被广泛认可且经得起推敲”,像地平说这种明显违背常识的观点,压根儿进不了这个门槛。说白了,权威性不是靠嗓门大,而是靠证据硬啊!
再来看个职场场景。老王在公司干了二十年,他总结的“客户需求要反复确认”成了部门的不刊之说。新来的小李偏不信邪,结果方案改了八遍还没通过——你看,有时候老前辈的经验之谈,还真不是摆架子呢!这让我想起个道理:有些规则能被打破,但有些规律确实得尊重。
突然想到,现在网上信息爆炸,各种“专家说”满天飞。怎么判断哪些算不刊之说呢?我的经验是看三点:有没有数据支撑、经没经过时间考验、行业大佬们认不认账。就像最近火出圈的AI技术,虽然发展快,但要说哪些原理已成定论,还得看学术圈的共识。
话说回来,现在年轻人动不动就要挑战传统,这事儿本身没毛病。但得拎得清啥能挑战、啥得先吃透。就像你不能用三脚猫功夫去质疑牛顿定律吧?老祖宗留下的话里藏着智慧,但也不是每句都适用现在——关键得带着脑子去分辨,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最后唠句实在的,语言这东西本来就是活的。今天的不刊之说,说不定哪天就被新发现推翻了。保持开放心态很重要,但该认的权威还是得认。就像咱现在用手机看这篇文章,背后那些通信原理,不都是科学家们验证过千百遍的不刊之说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