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ù jīng zhī shuō
成语解释:指荒诞无稽、没有根据的话。
成语出处:唐 无稹《迁庙议状》:“曷若削汉朝不经之说,征殷周可久之文,从亲尽则迁之常规,为万代不朽之定制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形容言论无根据
繁体字形:不經之説
英文翻译:stuff and nonsense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经:[jīng]1.(旧读jìng)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(跟“纬”相对):经纱。经线。2.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:经脉。经络。3.经度:东经。西经。4.经营;治理:经商。整军经武。5.上吊:自经。6.历久不变的;正常:经常。不经之谈。7.经典:本草经。佛经。念经。十三经。8.月经:行经。经血不调。9.姓。10.经过:经年累月。几经周折。这件事是经我手办的。经他一说,我才知道。11.禁(jīn)受:经不起。经得起考验。[jìng]织布之前,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,来回梳整,使成为经纱或经线:经纱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说:[shuō]1.用话来表达意思:我不会唱歌,只说了个笑话。2.解释:一说就明白。3.言论;主张:学说。著书立说。有此一说。4.责备;批评:挨说了。爸爸说了他几句。5.指说合;介绍:说婆家。6.意思上指:他这番话是说谁呢?[yuè]同“悦”。[shuì]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:游说。
哎,你听说过“不经之说”这成语吗?说白了,就是那些没根没据、瞎扯淡的话。比如最近网上疯传“吃生姜能治秃头”,结果好些人囤了半屋子生姜,结果头发没长出来,倒先得了口腔溃疡。这事儿你细品,可不就是典型的不经之说嘛!
那有人要问了:“为啥总有人信这些不靠谱的说法?”嘿,这问题有意思!说白了,信息爆炸的时代,人们容易被碎片化内容牵着鼻子走。比如我二舅妈天天转发“微波炉辐射致癌”的文章,你跟她解释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区别,她反手就甩一句:“宁可信其有!”得嘞,这就是认知惯性在作祟。
再举个职场里的例子。小王刚入职就听同事说“老板最讨厌穿蓝色衬衫的人”,吓得他把衣柜里的蓝衬衫全捐了。结果三个月后团建,老板自己穿了件天蓝POLO衫,还夸小王的新领带颜色清爽。你瞧,这不经之说就像个纸老虎,一戳就破。
不过话说回来,为啥这些传言能生生不息呢?个人觉得啊,这和人类爱听故事的习性分不开。就像小时候听的“半夜剪指甲会招鬼”,虽然毫无科学依据,但那种神秘感就是让人印象深刻。不过咱们得学聪明点,下次再听到“喝隔夜水会中毒”这种说法,先查查文献总比盲目跟风强不是?
你别说,连学术界都有被不经之说坑过的时候。前些年有篇论文说“量子波动速读法能提高记忆力”,结果被扒出实验数据造假。这事儿给咱们提了个醒:就算是挂着科学名头的说法,也得过过脑子再信。就像我家老爷子常念叨的:“真金不怕火炼,真理不怕推敲。”
最后唠叨两句个人看法哈。在这个真假难辨的信息时代,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比啥都重要。下次再遇到“某地出现UFO”或者“某食物相克致命”的消息,先别急着转发,花五分钟查证说不定就能少闹个笑话。毕竟老祖宗早就说过嘛——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