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ù kān zhī lùn
成语解释:刊:消除;改正。古代把字写在竹简或木板上;有错误时;或改动或剥去;不刊:不能消除;不可删改。内容正确;不能更改的论断。
成语出处:宋 郭若虚《图画见闻志 论曹吴体法》第一卷:“况唐室已(以)上,未立曹吴,岂显释寡要之谈,乱爱宾不刊之论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;形容不能改变的言论
繁体字形:不刊之論
英文翻译:an unalterable statement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刊:1.削除;改正:刊谬补缺。刊误。2.刻:刊石。刊版。3.排版印刷:刊行。创刊。4.出版物。多指期刊。也指报上定期出的有专门内容的一版:丛刊。月刊。副刊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论:[lùn]1.分析和说明道理:评论。议论。2.分析和说明道理的言论、文章或理论:舆论。社论。历史唯物论。3.评定;看待:论罪。相提并论。4.介词。按照:论堆卖。论件计工。[lún]〔论语〕儒家经典之一。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。共二十篇。内容有孔子谈话、答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,涉及政治、经济、教育、道德和哲学等,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。宋代把它和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孟子》合为《四书》。
哎呦,说到“不刊之论”这个成语,不少小伙伴可能第一反应是“这词儿看着像报纸广告位”?其实它的本意啊,说的是“不可修改的真理”,就像刻在石头上的字一样,绝对经得起推敲!你比如隔壁王大爷总说“早睡早起身体好”,虽然听着老套,但放在养生领域,还真是不刊之论。
等等,为啥说不刊之论这么“牛”呢? 说白了就是因为它自带“真理认证标签”啊!比如说科学界有个经典案例: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提出时争议满天飞,但现在谁要说“E=mc²是错的”,立马会被学术圈当成段子——这不就是妥妥的不刊之论嘛!
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。你家老妈总唠叨“吃饭别玩手机”,听起来像碎碎念对吧?但医学研究实锤证明:边吃边刷视频会影响消化。这时候老妈的名言立马升级成“家庭版不刊之论”,你品,你细品!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“绝对正确”的事儿其实挺稀罕的。就拿我最近在职场看到的来说,新人小李坚持“必须用Excel做报表才专业”,结果被会Python的同事秒成渣。这说明啥?不刊之论也得跟着时代更新版本啊!
突然想到个有意思的反差:古代“天圆地方”还被当真理呢,现在早被科学打脸了。所以啊,咱们对待不刊之论也得保持点“灵活度”,就像吃火锅,底料再香也得看涮的是什么菜不是?
最后插播个冷知识:成语里“刊”字原本指削除竹简上的错字,所以“不刊”就是不能删改的意思。下次遇到爱较真儿的朋友,拿这个知识点镇场子,绝对能收获一片“原来如此”的惊叹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