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yīn
  • shì
  • zhǎng
  • zh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bù yīn yī shì,bù zhǎng yī zhì

成语解释:智:聪明才智。不经历一件事情,就不能增长对于那件事情的知识

成语出处:宋·悟明《联灯会要·道本禅师》:“老赵州十八上便解破家散宅,徒为戏论,虽然如是,不因一事,不长一智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用于处事

繁体字形:不因一事,不長一智

英文翻译:Not for one thing, not for one mind

不因一事,不长一智的意思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因:1.原故,原由,事物发生前已具备的条件:原因。因素。因果。病因。2.理由:因为(wéi)。因而。3.依,顺着,沿袭:因此。因之。因循(a.沿袭;b.迟延拖拉)。陈陈相因。
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
事:1.事情:国事。公事。2.事故:出事。平安无事。3.职业:谋事。4.关系;责任:回去吧,没有你的事了。5.从事:大事宣传。6.侍奉;伺候:事亲。不事王侯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长:[cháng]1.两点之间的距离大(跟“短”相对)。a)指空间:这条路很长。长长的柳条垂到地面。b)指时间:长寿。夏季昼长夜短。2.长度:南京长江大桥气势雄伟,铁路桥全长6772米。3.长处:特长。取长补短。一技之长。4.(对某事)做得特别好:他长于写作。5.(旧读zhàng)多余;剩余:长物。6.姓。[zhǎng]1.领导人:部长。校长。乡长。首长。2.生:长锈。山上长满了青翠的树木。3.生长;成长:杨树长得快。这孩子长得真胖。4.增进;增加:长见识。长力气。吃一堑,长一智。
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
智:1.有智慧;聪明:明智。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。2.智慧;见识:足智多谋。智勇双全。吃一堑,长一智。3.姓。

成语评论

哎哟,咱们今天聊聊这个老话儿——“不因一事,不长一智”。你可能会问,这话到底啥意思?说白了就是,人得经历点事儿才能长记性。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啊:比如小王第一次做PPT被老板吐槽“花里胡哨”,下次他就知道用简洁模板了。你瞧,这不就是吃一堑才长一智吗?

这时候有人要问了:“那非得踩坑才能学东西吗?”嘿,问得好!其实不全是。比如学骑自行车,看教学视频也能懂平衡原理,但真摔两跤反而学得更快。说白了,亲身经历就像强力胶,能把知识牢牢粘在脑子里。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
说到这儿,想起我表弟去年开网店的事儿。他非不信邪,把货全堆在露天仓库,结果雨季一来全泡汤了。后来这小子逢人就说:“现在可算明白防潮多重要了!”你看,这就是典型的不栽跟头不长见识。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年轻人能看直播学避坑指南,倒是少走不少弯路。

有意思的是,我发现这道理放职场里更灵光。隔壁组老张总爱说:“项目搞砸一次,顶得上十次培训。”虽然听着夸张,但仔细琢磨还真是——那些流程规范背再熟,不如实际操盘时被甲方连环call更能让人记住细节。您说这算不算现代版的“吃亏是福”?

要我说啊,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咱们既要主动学习避坑,也得保持点“该踩的坑别躲”的勇气。就像打游戏闯关,攻略能帮你少走冤枉路,但亲自打BOSS爆的装备才最香嘛。关键是摔倒了别赖地上,爬起来的时候记得抓把土——好歹得带走点经验不是?

最后送大伙儿句话:生活这本无字天书,翻页的沙沙声都是成长的BGM。咱别怕试错,但也别闭着眼瞎撞。带着脑子往前蹚,保准儿每个跟头都能蹚出新境界。走着瞧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