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ér
  • qiú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bù dé yǐ ér qiú qí cì

成语解释:次:差一点。没有别的办法,只好用差一些的或次品来凑合

成语出处:曹靖华《叹往昔,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!》:“凡事往往不得已而求其次。‘鸿沟’上没有‘桥梁’,只好‘绕道东京’了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只好凑合

繁体字形:不得已而裘其次

英文翻译:Second best

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意思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得:[dé]1.得到(跟“失”相对):取得。得益。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这件事办成了你也会得些好处。2.演算产生结果:二三得六。五减一得四。3.适合:得用。得体。4.得意:自得。5.完成:饭得了。衣服还没有做得。6.用于结束谈话的时候,表示同意或禁止:得,就这么办。得了,别说了。7.用于情况不如人意的时候,表示无可奈何:得,这一张又画坏了!8.助动词。用在别的动词前,表示许可(多见于法令和公文):这笔钱非经批准不得擅自动用。9.用在别的动词前,表示可能这样(多用于否定式):水渠昨天刚动手挖,没有三天不得完。[de]用在动词后面,表示动作已经完成(多见于早期白话):出得门来。[děi]1.助动词。需要: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。修这座水库得多少人力?2.“得”的否定是“无须”或“不用”,不说“不得”。3.助动词。表示揣测的必然:快下大雨了,要不快走,就得挨淋。4.舒服;满意:这个沙发坐着真得。

已:1.停止:争论不已。2.副词。已经:早已知道。3.文言副词。太:不为已甚。吾得仲父已难矣。4.后来;不多时:其母…见长蛇数丈入榻下,已忽不见。5.古又同“”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求:1.请求:求救。求教。求您帮我做一件事。2.要求:力求改进。精益求精。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。3.追求;探求;寻求:求学问。实事求是。刻舟求剑。不求名利。4.需求;需要:供求关系。供过于求。5.姓。

其:[qí]1.人称代词。他(她、它)的;他(她、它)们的:各得其所。自圆其说。2.人称代词。他(她、它);他(她、它)们:促其早日实现。不能任其自流。3.指示代词。那个;那样:查无其事。不厌其烦。4.指示代词。虚指:忘其所以。5.姓。6.表示揣测、反诘:岂其然乎?。其奈我何?7.表示请求或命令:子其勉之!8.词缀:极其。尤其。如其。[jī]用于人名,郦食其(LìYìjī),汉朝人。

次:1.次序;等第:名次。座次。车次。依次前进。2.次序在第二的;副的:次子。次日。3.质量差;品质差:次品。这个人太次,一点也不讲究社会公德。4.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两个氧原子或氢原子的:次氯酸。5.用于反复出现或可能反复出现的事情: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。我是初次来北京。试验了十八次才成功。6.出外远行时停留的处所:途次。旅次。舟次。7.中间:胸次。言次。8.姓。

成语评论

哎哟喂,咱今天聊的这个“不得已而求其次”可太有生活味儿了!说白了就是“退一步海阔天空”的实操版,但具体啥时候用?举个栗子:你想买台顶配电脑,结果钱包瘪得像被踩扁的易拉罐,这时候只能选个性能够用的中端款——这不就是妥妥的“退而求其次”?

有人可能要问:“这不是将就吗?会不会显得没追求?”嘿,您可别急着下结论!老话说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,比如突然下雨忘带伞,临时买把便利店塑料伞应急,总比淋成落汤鸡强吧?这种时候的妥协,反而是种智慧的选择。

那问题来了:怎么判断是该坚持还是该退让?咱们打个比方,就像吃火锅选锅底。本来想要牛油重辣,结果同桌有人肠胃炎犯了——这时候换成鸳鸯锅,既照顾了朋友,自己也能吃到辣,这不就是双赢?您品,您细品,这种“退而求其次”反而打开了新局面。

话说回来,这成语可不是教人摆烂。像找工作这事儿,应届生非要挤破头进大厂,结果错过校招黄金期。倒不如先在小公司积累经验,等翅膀硬了再跳槽。这种策略性撤退,跟“躺平”完全两码事,反而像打游戏时的迂回战术,你说是不是这个理?

不过话说回来,咱也不能啥事都退让。比如追姑娘,人家明确拒绝还死缠烂打,这就不是“退而求其次”,该叫拎不清了。关键得看这个“次选项”有没有实际价值,就像买不到演唱会内场票,看台区也能嗨,但要是在场外听个响还硬说体验好,那纯属自我安慰了。

要我说啊,成年人的必修课就是学会区分“战略性妥协”和“无底线退让”。就像炒菜火候掌握不好容易糊锅,这个度得拿捏准了。下回遇到两难选择时,不妨先深呼吸,把“退路”和“底线”这俩词儿在脑子里过三遍,保准能做出更明智的决定。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
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造句

  1. 造句 但这可能也是不得已而求其次的一个做法。
  2. 造句 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是不利的局面,不得已而求其次,山十三宁可被追杀,也不愿被人惦记着。
  3. 造句 不得已而求其次,明师,或可作为一种中间状态:高于经师、向人师境界迈进的一个阶梯。
  4. 造句 罚款毕竟是一种简单原始的管理手段,多出于不得已而求其次。
  5. 造句 为此就必须有"不得已而求其次"的准备。
  6. 造句 美国“不得已而求其次”,拉姆斯菲尔德终于同意肢解EP-3。
  7. 造句 我们老板真小气,不愿意按照标准工资水平出钱雇用办公人员,所以我们只好不得已而求其次.
  8. 造句 就此而言,上述调查的题目设计是有问题的,只让调查对象在几个职业之间进行“单项选择”,却没有给调查对象“不得已而求其次”的空间。
  9. 造句 这样一种说法是有点儿夸大其词,我个人认为实际上是美国不得已而求其次之举。
  10. 造句 当然,可以理解的是,当公众无从对制度建构说三道四的时候,把反腐寄托于奢侈品消费的蛛丝马迹之上,也是一种“不得已而求其次”的最佳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