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ér
  • tó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bù qī ér tóng

成语解释:期:约定期限。指不约而同

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文艺论集 整理国故的评价》:“他的论调与吴稚晖的虽若不期而同,但是吴稚晖所注眼的是功利问题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;同“不约而同”

繁体字形:不期而同

英文翻译:do or think the same without prior consulation

不期而同的意思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期:[qī]1.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:如期完成。假期。2.希望;等待:以期发展。期待。3.约会:不期而遇。4.量词。用于分期的事物:《英语世界》第七期。补习班办了三期。[jī]周年或满一定的时期:期年(一周年)。期月(一个月)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同:[tóng]1.相同;一样:同类。同岁。同工同酬。大同小异。条件不同。同是一双手,我为什么干不过他?2.跟…相同:同上。同前。“弍”同“二”。3.共同:一同。会同。陪同。4.一同;一齐(从事):同甘苦,共患难。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。5.引进动作的对象,跟“跟”相同:有事同群众商量。6.引进比较的事物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哥哥一样聪明。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。7.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这件事无关。8.表示替人做事,跟“给”相同: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。你别着急,我同你出个主意。9.表示联合关系,跟“和”相同:我同你一起去。10.姓。[tòng]见〖胡同〗。

成语评论

你听说过“不期而同”这成语吗?说白了,它说的就是大家没商量却想到一块儿去了。比方说,你和朋友逛街,突然同时指着同一件衣服喊“这也太好看了吧!”——哎哟,这不就是典型的“不期而同”嘛!这时候你肯定一拍大腿:“咱俩这默契绝了啊!”
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种巧合真的常见吗?”嘿,还真别说!历史上就有不少例子。比如宋朝的苏轼和佛印和尚,俩人经常不约而同写诗对仗,连皇帝都感叹他们“心有灵犀”。不过这事儿也分情况,要是开会时全组人突然异口同声说“我反对”,那可不一定算好事儿喽!

要说现代生活里,这种情况反而更频繁了。你发现没?有时候刚想给老妈发消息,手机就弹出她的语音;团队做方案时,不同同事交上来的PPT结构居然神似。依我看啊,这跟现在信息流通快有关系,大家接收的资讯差不多,自然容易想到一处去。

不过话又说回来,“不期而同”到底是好是坏呢?拿我上次旅行来说,和闺蜜都没商量就带了同款防晒霜,省得互相借了,多省心!但要是投资人全都不约而同撤资,那可就要命了。所以说关键还得看具体场景,默契这事儿也得讲究天时地利。

最后给大家提个醒:虽说“不期而同”挺美好,但重要事情还是得提前沟通。毕竟咱都不是神仙,哪能次次猜中别人心思呢?下次遇到这种巧合,不妨当成生活的小彩蛋,乐呵乐呵就完事儿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