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ù shí zhōu sù
成语解释:粟:小米,泛指粮食。原指伯夷、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。指清白守节
成语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伯夷列传》:“武王已平殷乱,天下宗周,而伯夷、叔齐耻之,义不食周粟,隐于首阳山,采薇而食之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有骨气
繁体字形:不食周粟
英文翻译:poor , but never sway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周:1.周围;圆形的外围:四周。圆周。绕地球一周。2.环绕;绕一圈:周而复始。3.普遍;整个;全:众所周知。周天。周身。4.时间的一轮;特指一个星期:周期。一周。5.完备:招待不周。计划周密。6.接济;救济:周济。周急。7.朝代名。1.(约前1046—前256)。周武王灭商后建立。从周建立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,建都镐京(今陕西西安),史称西周。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(今河南洛阳西),到公元前256年被秦所灭,史称东周。东周分为春秋、战国两个时期。2.北朝之一(557—581)。宇文觉灭西魏后建立。建都长安(今陕西西安),国号周,史称北周。为隋所灭。3.五代之一(951—960)。郭威灭后汉后建立。建都汴(今河南开封),国号周,史称后周。为北宋所灭。8.古又同“中(zhōng)”:不周于用(不中用)。
粟:谷子。去壳后叫小米。一年生草本植物。耐旱,适应性强。是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。
说到“不食周粟”这个成语,大家可能有点懵,但提个故事你准能想起来——伯夷、叔齐宁可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,对吧?说白了,这就是“头铁”也要守住自己的原则啊!
举个现代例子:比如有人拒绝高薪跳槽到竞争对手公司,就为守住对老东家的承诺。这时候同事可能调侃:“你这人咋跟伯夷叔齐似的,不食周粟啊?”你品,这话里既有佩服,又带点觉得他轴的意思。
这时候问题来了:现在都21世纪了,这种“宁死不屈”的精神还适用吗?哎你别说,还真得分情况。像食品安全检测员拒绝篡改数据,哪怕领导施压,这种“不食周粟”就是妥妥的正能量。但要是遇到公司转型非要死磕旧业务,那就成了钻牛角尖。
再举个反例:有个创业公司坚持不用盗版软件,哪怕初期成本翻倍。同行笑他们傻:“现在谁还花钱买正版?”结果三年后行业整顿,这家公司反而因为合规性拿了融资。你看,这种“现代版不食周粟”不就是长线投资吗?
不过咱也得说句实在话:气节固然重要,但别跟现实硬碰硬。就像我二叔总说的:“做人要学竹子——风来了会弯腰,但根子不能挪。”该坚持的底线要守,但生存智慧也得有,这两者可不矛盾。
说到底,“不食周粟”这个成语就像个镜子,照出每个人心里的秤杆子。有人觉得是愚忠,有人看成风骨,关键得看用在什么地方。就像吃火锅选蘸料,麻酱还是油碟都没错,但非逼着别人跟你吃一样的,那味儿就不对了,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