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ǒu zhì bù shí
成语解释: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。形容其人的品行极端恶劣
成语出处:东汉 班固《汉书 元后传》:“受人孤寄,乘便利时,夺取其国,不复顾恩义。人如此者,狗猪不食其余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狗彘不食
英文翻译:Lewd
狗: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,舌长而薄,可散热,毛有黄、白、黑等颜色。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,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,有的用来帮助打猎、牧羊等。也叫犬。
彘:古称猪为彘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“狗彘不食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奇怪,对吧?字面意思是“连狗和猪都不吃”,但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呢?其实,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品行恶劣到连动物都嫌弃。比如:“他贪污了救灾款,村里人都骂他狗彘不食。” 这句话是不是瞬间让人感受到强烈的道德谴责?
问题来了:为什么用动物来比喻人的品行?古人常用动物象征某些特质,比如狗代表忠诚,猪常被视作肮脏。而“狗彘不食”通过动物的“嫌弃”,放大了对人性败坏的批判。这种表达既形象,又带有讽刺效果。
再举个贴近生活的例子:“那个网红卖假货被曝光后,评论区全在骂他狗彘不食。” 这里不仅批评了欺骗行为,还隐含了“连动物都不如”的失望。你会发现,成语在现代语境中依然能精准传递情绪。
个人观点:这类成语虽然犀利,但使用时要注意场合。比如朋友犯错时,用“狗彘不食”可能过于尖锐;但在讨论社会公义话题时,它能有效强化观点的力度。语言就像工具,用对了场景才能发挥价值。
最后分享一个历史典故:南宋奸臣秦桧陷害岳飞后,民间就流传“桧之肉,恐狗彘不食也”。这句话不仅骂得痛快,还让历史评价跨越了千年。可见,成语的力量不仅在于词汇本身,更在于它承载的文化记忆。
下次遇到突破道德底线的事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——它提醒我们:做人至少要守住“动物都不嫌弃”的底线。而守住底线,或许就是文明社会最基础的共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