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zhī
  • gō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ī fā zhī gōng

成语解释:丝发:一根丝,一根头发。指功劳极微小。

成语出处:汉·蔡伯喈《上汉书十志疏》:“父子一门,兼爱恩宠,不能输写心力,以效丝发之功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絲發之功

英文翻译:a deed as tiny as hair

丝发之功的意思

丝:1.蚕吐的像线的东西,是绸缎的原料。2.像丝的东西:粉丝。尼龙丝。3.形容极小,细微:丝毫。一丝不苟。4.市制长度、质量单位。10丝为1毫。

发:[fā]1.送出;交付:发货。分发。印发。发了一封信。2.发射:发炮。百发百中。3.产生;发生:发芽。发电。发水。发病。4.表达:发表。发布。发誓。发言。发议论。5.扩大;开展:发展。发扬。发育。6.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:发家。暴发户。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。7.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:面发了。发海参。8.放散;散开:发散。挥发。蒸发。9.揭露;打开:发现。揭发。发掘。10.姓。[fà]头发:毛发。须发。白发。假发。理发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功:1.功劳(跟“过”相对):立功。记一大功。2.成效和表现成效的事情(多指较大的):教育之功。功亏一篑。大功告成。好大喜功。3.技术和技术修养:唱功。功架。基本功。4.一个力使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一段距离,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。

成语评论

"丝发之功"这个成语听起来像在说"一根头发丝的功劳",但实际意思比字面更有深意。它常用来形容看似微不足道却至关重要的贡献。比如家里老旧的木门突然关不严实,您随手钉了颗钉子固定门框——这个动作虽小,却让全家人不再受冷风侵扰,这就是典型的"丝发之功"。

问:什么情况下适合用"丝发之功"?当某个细节动作产生远超预期的正面影响时最贴切。好比疫情期间邻居给独居老人送了一袋蔬菜,这个简单的举动既解了燃眉之急,又温暖了整个社区的人心。微小的善意往往能引发连锁反应,这正是成语的精髓所在。

工作中也常见这类场景。有位程序员朋友曾分享,他在代码里多加了两行注释说明,结果半年后团队遇到紧急故障时,正是这两行注释让新人快速定位了问题。这种"提前多走半步"的做事习惯,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显现价值。

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强调"丝发之功"吗?在追求效率至上的今天,很多人容易忽视细节的力量。但观察那些持续进步的组织,往往都注重培养"把小事做好"的文化。就像航天工程中,每个螺丝的紧固程度都关乎整体成败。个人成长亦是如此,每天多读十页书、多记三个单词的积累,终将量变引发质变。

笔者发现个有趣现象:那些擅长发挥"丝发之功"的人,通常具备更强的系统思维。他们能预见某个微小调整在整体中的杠杆作用,就像园丁修剪枝叶时,早已在脑海中勾勒出整棵树的生长图景。这种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。

下次当您觉得自己的努力微不足道时,不妨想想溪流汇聚成海的过程。每个当下看似渺小的坚持,都在为未来积蓄着改变的可能。正如古人云:"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",生活这本大书,正是由无数"丝发之功"写就的动人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