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àng shī rǔ guó
成语解释:军队损失,国家蒙受耻辱。
成语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九十七回:“前日正被蔡京、童贯、高俅在天子面前,劾奏你的哥哥宋先锋复军杀将,丧师辱国,大肆诽谤,欲皇上加罪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喪師辱國
英文翻译:the army is annihilated and the country disgraced
丧:[sàng]1.丢掉;失去:丧尽天良。丧权辱国。2.情绪低落;失意:懊丧。颓丧。[sāng]跟死了人有关的(事情):丧事。治丧。
师:1.传授知识、技术的人:教师。2.掌握某种专门知识、技术的人:工程师。理发师。3.效法:师法。4.榜样: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。5.军队:出师。劳师动众。6.军队编制单位。在军之下,团之上。7.由师徒关系或师生关系产生的:师母。师兄。8.对和尚、尼姑的尊称:禅师。师太。
辱:1.耻辱(跟“荣”相对):羞辱。屈辱。奇耻大辱。2.使受耻辱;侮辱:折辱。辱骂。丧权辱国。3.玷辱:辱没。辱命。4.谦辞,表示承蒙:辱临。辱承指教。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“丧师辱国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像是历史书里才会出现的词,但放到今天依然能引发不少思考。举个例子:某公司高管盲目扩张业务,导致核心团队流失、市场口碑崩盘,员工私下议论——“这简直是现代版丧师辱国”。再比如历史典故中,南宋朝廷偏安一隅、打压主战派的行为,就被后世评价为“既丧师,又辱国”。
这时候有人要问了:为什么一个描述军事失败的成语,会被用在企业管理甚至日常讨论中?其实关键在于“责任主体”——这个词专门用来批评那些手握资源却决策失误的领导者。就像玩游戏时队长带着全队往陷阱里冲,害得整个团队“团灭”,这时候说句“你这指挥真是丧师辱国”也不为过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现实中往往有预警作用。去年某科技公司砍掉研发投入、跟风做直播带货,结果半年亏损二十亿。有行业分析师在报告里写道:“战略摇摆不定,颇有丧师辱国之虞”。你看,用这个词不是为了羞辱谁,而是提醒决策者:你的每个选择都牵连着团队存亡和国家(或组织)的荣辱。
我个人觉得,这个词最值得品味的是它的“重量感”。它不像“失败”这样轻飘飘的词汇,而是把领导者的责任与集体命运紧紧捆绑。就像家里长辈常说的“当家人不好当”,手里攥着钥匙的人,开错了门可能让全家人挨饿。这种历史沉淀下来的智慧,放在职场、家庭甚至个人成长中,其实都值得反复琢磨。
或许有人担心这个词过于严厉,但换个角度看,它恰恰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责任的重视。就像下象棋时“一着不慎,满盘皆输”,现代社会虽然不常打仗,但商场如战场、人生如棋局的选择压力从未消失。记住“丧师辱国”这个词,倒不是要人人自危,而是提醒我们:重大决策前,多想想自己肩上的担子。
下次看到企业并购失败、球队临阵换帅的新闻时,不妨试着用这个成语造句。你会发现,那些历史长河里的经验教训,原来就藏在我们的日常话语中。毕竟,太阳底下无新事,读懂了成语背后的逻辑,或许就能少走些弯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