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uó
  • tiǎn
  • mí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rǔ guó tiǎn mín

成语解释:见“辱国殃民”。

成语出处:明·刘基《春秋明经》:“他日西鄙之伐,辱国殄民,果谁之所致乎!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辱國殄民

英文翻译:Insult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

辱国殄民的意思

辱:1.耻辱(跟“荣”相对):羞辱。屈辱。奇耻大辱。2.使受耻辱;侮辱:折辱。辱骂。丧权辱国。3.玷辱:辱没。辱命。4.谦辞,表示承蒙:辱临。辱承指教。
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
殄:1.消灭;灭绝:殄灭。2.糟蹋:暴殄天物。

民:1.人民:国泰民安。为民除害。2.指某种人:藏民。回民。农民。渔民。牧民。居民。侨民。3.民间的:民歌。民谣。4.非军人;非军事的:拥军爱民。民航。民用。5.姓。

成语评论

什么是“辱国殄民”?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“使国家蒙羞、让百姓遭殃”,常用来形容某些人通过错误决策或恶劣行径,既损害国家尊严又祸害人民利益的行为。举个例子:某官员利用职权倒卖救灾物资,导致受灾群众得不到及时救助,这种既破坏政府公信力又危害群众生命安全的行为,堪称现代版的辱国殄民
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行为为什么特别值得警惕?关键在于它造成的双重破坏效应。就像去年某地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,涉事企业为牟取暴利在婴幼儿奶粉中掺假,不仅让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受损,更直接威胁千万家庭健康。这种既伤国本又害民生的行为,往往比单一损害更具破坏力。

从历史角度看,北宋权臣蔡京推行“花石纲”政策时,强征民夫运送奇石异木建造皇家园林,既掏空国库又劳民伤财,最终加速了王朝衰败。这启示我们:当权者若只顾私利忽视民生,就容易滑向辱国殄民的深渊。值得欣慰的是,现在越来越多的监督机制正在发挥作用,比如近期某市及时叫停的形象工程,就避免了重蹈历史覆辙。

在个人看来,预防这类现象不能仅靠事后追责,更需要建立预防机制。就像小区业委会引入第三方审计监督物业开支,既保护业主权益又维护社区声誉。这种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做法,实际上是在用现代治理智慧化解传统治理难题,为防范辱国殄民提供了新思路。

展望未来,随着公民监督意识增强和政务透明度提升,那些可能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的行为将越来越难有生存空间。就像阳光照射到的角落霉菌难以滋生,当每个人都成为国家利益的守护者,我们就能共同构筑起防范辱国殄民的坚固防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