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uó
  • sàng
  • s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rǔ guó sàng shī

成语解释:指国家蒙受耻辱,军队遭到损失。

成语出处:《明史 彭泽传》:“琼遂劾泽妄增金币,遗书议和,失信启衅,辱国丧师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战败

繁体字形:辱國喪師

英文翻译:bring disgrace on the mother country and casualties on the army

辱国丧师的意思

辱:1.耻辱(跟“荣”相对):羞辱。屈辱。奇耻大辱。2.使受耻辱;侮辱:折辱。辱骂。丧权辱国。3.玷辱:辱没。辱命。4.谦辞,表示承蒙:辱临。辱承指教。
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
丧:[sàng]1.丢掉;失去:丧尽天良。丧权辱国。2.情绪低落;失意:懊丧。颓丧。[sāng]跟死了人有关的(事情):丧事。治丧。

师:1.传授知识、技术的人:教师。2.掌握某种专门知识、技术的人:工程师。理发师。3.效法:师法。4.榜样: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。5.军队:出师。劳师动众。6.军队编制单位。在军之下,团之上。7.由师徒关系或师生关系产生的:师母。师兄。8.对和尚、尼姑的尊称:禅师。师太。

成语评论

"辱国丧师"这个成语,你听说过吗?乍一听可能有点陌生,但它在关键时刻能精准表达那种"既让国家蒙羞,又使军队惨败"的双重失败。比如《三国演义》里,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经典场景——当马谡固执己见导致街亭失守,不仅折损蜀军精锐,更让北伐大业蒙上阴影,这就是典型的"辱国丧师"。

有人会问:这成语只能用在古代战争场景吗?其实不然。某跨国企业曾花费十亿收购海外公司,却因决策层盲目自信,既未做好市场调研,又忽视文化差异,最终导致品牌形象受损、资金链断裂。这个案例就被财经评论员称为"商战版的辱国丧师"。

为什么这个成语至今仍有生命力?关键在于它揭示了失败的连锁反应:个人失误会像多米诺骨牌般引发系统性崩溃。就像去年某科技公司首席工程师擅自修改核心代码,不仅让公司损失上亿订单,更导致整个行业对国产技术的信任危机。这种"一粒老鼠屎坏一锅汤"的现象,正是成语警示的现代演绎。

值得思考的是,如何避免重蹈覆辙?从我接触的案例来看,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尤为重要。某沿海城市去年台风季前,市政部门不仅加固堤坝,还通过手机APP实时推送避险路线,这种"防患于未然"的智慧,恰与"辱国丧师"形成鲜明对比。

观察近年来的公共事件会发现,信息透明化正在改变传统失败模式。就像某地突发疫情时,政府选择及时公布流调信息,虽然短期引发舆论波动,但快速赢得民众配合,最终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。这种化危机为转机的案例,为我们理解成语提供了新视角——失败不可怕,可怕的是失去直面错误的勇气。

或许有人觉得这些例子过于宏大,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找到缩影。记得大学时参加辩论赛,有位辩手为求标新立异,在完全不懂量子物理的情况下硬扯薛定谔的猫,结果既让团队扣分,又使院系蒙羞。这种"双输"局面,恰如成语在微观世界的投射。

当我们跳出非黑即白的评判框架,会发现这个成语更像面多棱镜:既能照见历史长河中的烽火狼烟,也能折射现代社会的隐形战场;既能警示重大决策的三思后行,也能启发普通人的日常选择。它提醒我们:每个决定都可能产生蝴蝶效应,而真正的智慧在于预见并化解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