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àng quán rǔ guó
成语解释:丧:丧失;辱:屈辱;耻辱。丧失主权;使国家蒙受耻辱。
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中国史稿》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:“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,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——《江宁条约》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喪権辱國
英文翻译:humiliate the country and forfeit its sovereignty
丧:[sàng]1.丢掉;失去:丧尽天良。丧权辱国。2.情绪低落;失意:懊丧。颓丧。[sāng]跟死了人有关的(事情):丧事。治丧。
权:1.秤锤。2.权衡:权其轻重。3.权力:当权。有职有权。掌握大权。生杀予夺之权。4.权利:人权。公民权。选举权。发言权。5.有利的形势:主动权。制空权。6.权变;权宜:权诈。权谋。通权达变。7.权且;姑且:权充。死马权当活马医。8.又同“颧”。
辱:1.耻辱(跟“荣”相对):羞辱。屈辱。奇耻大辱。2.使受耻辱;侮辱:折辱。辱骂。丧权辱国。3.玷辱:辱没。辱命。4.谦辞,表示承蒙:辱临。辱承指教。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“丧权辱国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很沉重,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明为了讨好同学,主动把妈妈给的午餐费全部分给别人,自己却饿着肚子。这种行为看似“大方”,实则失去了自我保护的底线。其实国家之间也是如此——如果一个政府为了短期利益,轻易放弃主权或尊严,就是典型的“丧权辱国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不能用更温和的方式处理国际矛盾?”这让我想到鸦片战争后的《南京条约》。当时清政府为了停战,不仅割让香港,还接受巨额赔款。这种妥协看似解决了燃眉之急,实则埋下了更深远的危机。就像用创可贴包扎骨折,治标不治本。
或许你会好奇:“现代社会还有类似情况吗?”去年某国因害怕贸易制裁,单方面取消环保法规吸引外资。这让我联想到战国时期韩非子的警告:“国小而不处卑,力弱而不畏强,可亡也。”如今国际交往中,保持原则与灵活性的平衡,比单纯让步更能赢得尊重。
在观察这些案例时,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:真正的强者往往懂得“以退为进”。比如疫情期间,中国在坚持防疫原则的同时,通过疫苗援助赢得国际信任。这恰好说明,“维护主权”与“国际合作”并不矛盾,关键在于是否守住核心利益。
当我们谈论历史教训时,不妨换个角度思考:与其纠结过去的错误,不如关注如何避免重蹈覆辙。就像学骑自行车,重点不是回忆摔跤的疼痛,而是掌握平衡的技巧。今天的国际关系中,平等对话机制和危机预警系统,就是现代版的“防摔护具”。
最后想分享一个观点:成语不仅是历史镜子,更是未来的指南针。“丧权辱国”提醒我们,任何时候都不能用尊严换安逸。但也要看到,新时代的“尊严”已从单纯的主权捍卫,扩展到科技自主、文化自信等多元维度。这或许就是文明进步的生动写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