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àng hún shī pò
成语解释:原义为失去了魂魄。形容极度惊慌、恐惧。
成语出处:鲁迅《坟 未有天才之前》:“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,其实何尝有力,而一群老头子,还有少年,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喪魂失魄
英文翻译:driven to distraction
丧:[sàng]1.丢掉;失去:丧尽天良。丧权辱国。2.情绪低落;失意:懊丧。颓丧。[sāng]跟死了人有关的(事情):丧事。治丧。
魂:1.指精神或情绪:梦魂萦绕。神魂颠倒。2.特指崇高的精神:国魂。民族魂。3.泛指事物的人格化精神:花魂。诗魂。
失:1.丢掉:遗失。丧失。2.找不着:迷失路径。3.违背:失信。失约。4.没有把握住:失手。失足。5.没有达到目的:失意。失望。6.改变常态:失色。失神。7.错误:过失。千虑一失。
魄:1.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:魂魄。2.魄力或精力:气魄。体魄。
你听说过“丧魂失魄”这个词吗?它形容一个人精神恍惚、惊慌失措的样子。比如,考试失利的小明回到家,整个人瘫在沙发上,连妈妈喊他吃饭都没反应——这不就是典型的“丧魂失魄”吗?这时候有人可能问:“这成语和‘失魂落魄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两者意思相近,但“丧魂失魄”更强调因外界冲击导致的失控感。
生活中这种状态其实很常见。比如同事小王刚被领导当众批评,接下来一整天都坐立不安,文件拿反了都没发现。这时我们会说:“你看小王丧魂失魄的,估计还没缓过来。”那为什么用这个成语特别贴切?因为它既描述了外在表现(丢三落四),又点出了内心状态(自尊心受挫)。
有人可能会好奇,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?根据我的观察,多数情况下就像手机突然死机——重启就能恢复。记得去年台风天,邻居张阿姨阳台的花盆被吹下楼,她吓得脸色发白站在雨中。但第二天社区帮忙清理现场后,她又精神抖擞地去跳广场舞了。这说明外界刺激消失后,人的自我调节机制会发挥作用。
在影视剧里这个成语常被具象化。比如《长安十二时辰》里,张小敬发现重要线索被毁时那个踉跄后退的镜头,弹幕立刻飘过“主角开始丧魂失魄了”。这种视觉化呈现让观众瞬间理解人物处境,比直接说“他很焦虑”更有感染力。
现代人其实更需要警惕另一种“丧魂失魄”。比如刷短视频到凌晨三点,第二天浑浑噩噩的状态,本质上是注意力被过度消耗的结果。这时候不妨主动切断干扰源,给自己泡杯热茶,让飘散的“魂魄”慢慢归位。毕竟生活就像放风筝,线攥在自己手里才踏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