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ān
  • z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ān bù zhī

成语解释:指对开头、中间到结尾一无所知。也指什么都不知道

成语出处:清·荑荻散人《玉娇梨》第八回:“清晨起来,恐怕苏友白见亲事不成,三不知去了,便忙忙梳洗了,亲到寺中来请他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口语

繁体字形:三不知

英文翻译:know nothing

三不知的意思

三:1.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多数或多次:三思。三缄其口。3.姓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知:[zhī]1.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2.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3.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4.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5.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6.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故知(老朋友)。[zhì]古同“”,智慧。

成语评论

三不知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是对某个领域的知识完全陌生?其实它的含义更具体。举个例子,同事小王开会时被问到项目进展,他支支吾吾说:“我对预算分配不知情,对技术难点不了解,对客户反馈也没跟进。”主管无奈摇头:“你这可是典型的三不知啊!”

为什么古人用“三”这个数字?其实这里的“三”并不特指三个问题,而是代表事情的全貌。比如有人问老张:“听说你要搬家了?新家在哪儿?什么时候搬?需要帮忙吗?”老张挠挠头:“具体地址还没定,搬家日期不确定,东西也没开始收拾。”邻居笑着打趣:“你这叫搬家三不知!”

有人可能会问,现代信息发达,真有人会三不知吗?其实这个成语更多用在特定场景。比如新手导游带团,面对游客连珠炮式的提问:“这个建筑哪年建的?设计师是谁?为什么用红砖砌墙?”导游如果答不上来,游客私下就会嘀咕:“这导游怎么一问三不知?”

值得注意的是,“三不知”不完全是贬义。比如科研工作者面对未知领域,坦然承认“这个现象的原理不知,相关研究进展不知,实验方法也不明确”,反而体现实事求是的态度。关键要区分是能力不足的推诿,还是对未知领域的诚实。

在自媒体泛滥的今天,我倒觉得“三不知”有时是种智慧。面对网络谣言,与其盲目转发,不如先承认“消息来源不知,事实依据不知,后续影响也不知”,给自己留出查证的空间。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清醒的认知比匆忙的表态更重要。

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,不妨先理清自己知道什么、不知道什么。就像老会计面对新税法,明确告诉老板:“扣除标准的变化我清楚,但过渡期政策还不明确,地方细则更要查证。”这种坦诚的“三不知”,反而比不懂装懂更让人信赖。

三不知的造句

  1. 造句 不干己事不张口,一问摇头三不知。民谚 
  2. 造句 一连问了几个问题,他都答不出,老师对他这种一问三不知的学习态度很恼火。
  3. 造句 有的人是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,一问三不知。
  4. 造句 他上课时常胡思乱想,没听进老师讲的课,所以一问三不知。
  5. 造句 此人一问三不知,很难得到什么线索。
  6. 造句 有的人是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,三不知。
  7. 造句 求职最怕“一问三不知”,但也不能“口若大悬河”;求职最怕“衣冠不整洁”,但也不能“打扮很新潮”;送您12字必胜箴言:大方得体,胸有成竹,坦诚相见。此次应聘,您定能顺利过关。
  8. 造句 老师向一位学生提出很多问题,可是这位学生却一问三不知。
  9. 造句 说是导游,我们参观的很多地方她也是第一次去,一问三不知,充其量算个日语拐棍吧。
  10. 造句 世界太大了,百分之九十九的时候我都是一问三不知,我想这才是正常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