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ǐn shí zhī wú
成语解释:之无:指最简单的字。形容识字不多
成语出处: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医术》:“张曰:‘我仅识之无耳?乌能是?’道士笑曰:‘迂哉,名医何必多识字乎,但行之耳!’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识字不多
繁体字形:僅識之無
英文翻译:Nothing but knowledge
仅:[jǐn]1.仅仅:不仅如此。绝无仅有。买完这些书,身上仅剩下五元钱。2.姓。[jìn]将近:士卒仅万人。
识:[shí]1.认得:识字。相识。2.知识:常识。学识。3.见解;辨别力:很有见识。远见卓识。[zhì]1.记住:博闻强识。2.标志;记号:款识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别人说了一个成语,你明明每个字都认识,却完全不知道它在说什么?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成语"仅识之无",这个看起来每个字都简单,组合起来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表达。
"仅识之无"到底什么意思?其实它形容的是对事物只有表面认知的状态。好比有人看到超市货架上的"有机食品"标签,只知道"有机"代表健康,却不了解具体认证标准,这就是典型的"仅识之无"。
记得前年公司新来的实习生小王吗?他总能把"大数据""区块链"这些时髦词挂在嘴边,但具体问到Hadoop技术细节或智能合约原理时就支支吾吾。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,活脱脱就是现代版的"仅识之无"。
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?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每天接触的碎片化知识就像自助餐,容易让人产生"什么都尝过"的错觉。比如刷短视频学历史,三分钟了解宋朝兴衰,看似知识面很广,实则缺乏系统认知。
我有个做烘焙的朋友说得挺在理:"现在年轻人看两个教程视频就敢开私房蛋糕店,这和二十年前看两本菜谱就开餐馆有什么区别?"这话虽然尖锐,却道出了"仅识之无"在当代社会的普遍性。
怎么避免成为"仅识之无"的人?关键是要建立"知其所以然"的思维习惯。就像学做菜,不能止步于记住"生抽两勺",而要明白老抽上色、生抽提鲜的原理。工作中遇到专业术语时,不妨多问几个"这个概念的底层逻辑是什么"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越是知识渊博的人,越少使用专业术语。他们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,能用最朴实的语言讲透复杂道理。这种"深入浅出"的能力,或许正是破解"仅识之无"的钥匙。
下次再听到新鲜词汇时,不妨多停留三秒思考:我真的理解这个概念的全貌吗?知识积累就像种树,表面的枝叶再繁茂,也需要深埋地下的根系支撑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保持适度的"慢思考",或许能让我们走得更稳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