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üè
  • shí
  • z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üè shí zhī wú

成语解释:之、无:指最简单的字。形容识字不多。

成语出处: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九回:“最可笑的,还有一班市侩,不过略识之无……出了钱叫人代作了来,也送去登报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,形容识字不多

繁体字形:畧識之無

英文翻译:only sightly literate

略识之无的意思

略:1.简单(跟“详”相对):大~。粗~。~图。~读。这个提纲写得太~了。2.简单扼要的叙述:史~。事~。节~。要~。3.省去;简化:从~。省~。中间的部分~去不说。4.略微:~知一二。~有所闻。他的成绩比我~好一些。5.计划;计谋:方~。策~。谋~。战~。雄才大~。6.夺取(多指土地):侵~。攻城~地。

识:[shí]1.认得:识字。相识。2.知识:常识。学识。3.见解;辨别力:很有见识。远见卓识。[zhì]1.记住:博闻强识。2.标志;记号:款识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
成语评论

略识之无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。它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与元九书》,原本是自谦“只认识‘之’和‘无’这两个最简单的字”,后来演变成形容人学问粗浅或能力有限。比如同事小王刚入职时总说:“我对行业知识只是略识之无,还请各位多指教。”这句话既表达了谦虚态度,又暗示了持续学习的意愿。

这个成语现在还有用吗? 当然有用!比如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时发现题目超纲,可以打趣道:“妈妈对奥数题也是略识之无,咱们一起查资料吧。”这种表达既化解了尴尬,又树立了共同探索的榜样。

有个有趣的观察:现代人虽然接触海量信息,但“略识之无”的现象反而更普遍了。比如刷短视频学历史知识,可能记住几个名人轶事,但对时代背景仍一知半解。这提醒我们,碎片化学习更需要系统化梳理,就像拼图不能只靠零散碎片。

用这个成语会显得掉书袋吗? 其实不然。朋友聚会聊起冷门话题时,说句“我对量子物理略识之无,但挺想听听你的见解”,既能活跃气氛,又能引导深入交流。关键在于语气要轻松自然,避免刻意卖弄。

有个职场案例值得思考:某项目经理在汇报时坦言“我对技术细节略识之无,但梳理了各部门的协作流程”。这种坦诚反而赢得团队信任,因为承认知识边界比不懂装懂更显专业。就像老话说的,承认无知是求知的开始。

语言是面镜子,照见我们的认知状态。用“略识之无”自我评价时,其实暗含着对知识的敬畏。在知识爆炸的时代,这个古语反而有了新生命力——它提醒我们保持空杯心态,在浩瀚学海中永远做谦逊的探索者。

略识之无的造句

  1. 造句 我有什么知识?不过略识之无而已!
  2. 造句 当我将这则新闻讲述给一个略识之无的老人听时,他沉吟半晌,说道“政府的话可不能轻易说出口,说了就得算话。
  3. 造句 一个略识之无的农村妇女,奇迹般地打通政商两界的任督二脉,成为铁路系统的风云人物。
  4. 造句 祖母略识之无,但不足以通诗文、读小说。
  5. 造句 但凡略识之无,没有人不知道“夜郎自大”这句成语。
  6. 造句 残年无儿,后顾茫茫,今幸吾侄掌教是乡,辱日莩末之亲,遗此一块肉,意欲重累吾侄,为老夫训迪,俾得略识之无,不堕诗书旧业,皆出吾侄所赐。
  7. 造句 出身农家的***,在韶山发蒙之初,和其他农家孩子没有两样,不过是略识之无,为谋生之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