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zhī
  • zǎ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fù zhī lí zǎo

成语解释:指刻版刊印书籍。梨枣:旧时刻书多用梨木枣木,古代称书版。

成语出处: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段序》:“然欲付梨枣而啬于资,素愿莫偿,恒深歉怅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出版等

繁体字形:付之棃棗

英文翻译:Fu zhilizao

付之梨枣的意思

付:1.交给:交付。托付。付表决。付诸实施。付之一炬。尽付东流。2.给(钱):付款。支付。3.姓。4.同“副2”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梨:1.梨树,落叶乔木或灌木,叶子卵形,花一般白色。果实是常见水果。品种很多。2.这种植物的果实。3.(Lí)姓。

枣:1.枣树,落叶乔木,幼枝上有成对的刺,叶子卵形或椭圆形,花黄绿色。结核果,暗红色,卵形、椭圆形或球形,味甜,可以吃,也可入药。2.(枣儿)这种植物的果实。3.(Zǎo)姓。

成语评论

付之梨枣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?其实它和古代印刷技术有关。梨木和枣木质地坚硬,适合雕刻文字,古人用它们做印刷的雕版,所以“付之梨枣”后来被用来代指将文字刻印成书。比如:“这本家传的手稿,终于决定付之梨枣,让更多人读到祖先的智慧。”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偏偏用梨木和枣木,而不是其他木材?其实答案藏在历史细节里。古代印刷选材讲究耐用性,梨木和枣木不易变形,雕刻的文字能长期保存,反复印刷。比如明代小说刻印时,工匠常感叹:“这些梨枣板若用得好,印上千册也不模糊。”可见技术背后是古人对实用性的考量。

再举个现代例子:一位作家把博客文章整理成书,朋友开玩笑说:“你这可是数字时代的‘付之梨枣’啊!”虽然今天用电脑排版代替了雕版,但“把内容固定下来传播”的核心意义始终未变。这让我想到,技术会迭代,但人类记录与分享的冲动从未消失。

有意思的是,这个成语还能延伸出新的视角。比如有人讨论环保时说:“现在的书用再生纸印刷,也算一种‘绿色付之梨枣’吧?”这种旧词新用,反而让传统文化和现代议题有了对话空间。个人觉得,语言就像一块活化石,既承载历史,又能在新时代发芽。

最后留个小问题:如果未来电子书完全取代纸质书,“付之梨枣”会不会变成博物馆里的词汇?或许不会——就像我们依然用“汗牛充栋”形容藏书,哪怕早就不再用牛车运书了。语言的生命力,往往比想象中更顽强。